论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摘要:钢琴曲《阳关三叠》是由我国传统古典音乐改变而成的,整首作品咏叹了深深的离情别意。乐曲通过叠奏式结构将人类最为普遍的思念之情体现通过钢琴曲体现在文化内涵中,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创新在钢琴这一独特的乐器上得以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与西方外来乐器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关键词:古典音乐;《阳关三叠》;钢琴曲在中国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从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可以看出古老中国的文化神韵。《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代表,在这首乐曲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构成,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散发出新的光芒。中国古典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很多,然而《阳关三叠》是音乐脉络比较清晰的一首,传统的古典乐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通过古典音乐改编钢琴曲的方式,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流传更为广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本文将对钢琴曲《阳关三叠》从古曲借鉴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由来在传统中国古典乐中,《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由多段乐章组成。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出使关外,乃作诗《送元二使安西》,诗中上句描绘出了一副天清地宁,杨柳吐翠,绿草青青的清新明朗的画面。下句则表达了诗人万千愁绪伤别离的送别情谊,但是诗人并不忧伤,而是对朋友寄予深切希望,曲调明快清新,“西出阳关”之后,朋友的旅途将充满孤寂与艰辛,于是,诗人用一杯饱含着深情厚谊和诚挚热情的琼浆玉液,将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同时将殷切的关怀和内心的祝福送到了朋友的心中,祝愿友人前路珍重。这首诗不但内涵丰富,还有深刻的寓意。后来有人将这首诗谱成乐曲,广泛流传于各种离别的场合和筵席。后经多年,此曲被收入乐府,开始风靡全国,被广泛传唱,经千年而不衰。深厚的情谊和深远的蕴含赋予了这首曲子无穷的生命力,使得它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史上的珍品。唐时,人们称曲目为《阳关》,北宋时期,被各地演变出多种演唱方式。宋人用三叠唱法,解决了这首曲子声多词少的问题,使词曲间更为吻合,诗与乐的矛盾终被解决,后人就将这首曲子称为《阳关三叠》解放后,这首中国传统的古典古琴曲被黎英海先生改编成一首钢琴独奏去,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二、钢琴曲《阳关三叠》对古曲的借鉴(一)、借鉴古曲的音色1、散音的音色借鉴古琴的空弦音就是散音,有音色浑厚,共鸣性强,声音洪亮、余音长久的特点。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钢琴曲中借鉴古曲的散音:(1)选择低音区进行借鉴;(2)在主旋律上采用八度或者是四、五度的和声来增强厚度与力度;(3)增加节拍,让余音的效果表现更突出;(4)尽量凸显旋律的线条感,减少织体的密度。如在7小节中,主要用低音区来表达主旋律,通过低音使织体淡化,从而突出古琴的散音;高声部的四度和声与低声部的旋律同时演奏,用古琴的散音效果来营造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格调。2、按音音色上的借鉴古琴演奏中,右手弹弦,左后按弦调节音高,这就是按音手法,旋律的线条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古琴的按音音色在钢琴演奏中较难表现,古琴特有的弦音和音箱发出的共鸣声,将乐曲表现得圆润细腻,富有接近人声的表情。因古琴特有的长远余音,故而可以弹奏出“走手音”的效果。古琴演奏中的“走手音”是在右手弹拨琴弦后,左手按弦移动,就可以表现出一个或者数个不同的音色,通过音程的变化来形成音腔变化,表达出旋律所特有的韵味。要想在钢琴演奏中体现出古琴演奏的按音效果,就需要在模仿“走手音”时加入装饰音。巧妙运用装饰音,可以在钢琴演奏时表现按弦滑动的音色变化,模仿出古琴的韵味和风格。3、从速度上借鉴古曲演奏速度在中国传统古典乐曲的演奏中非常重要,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也在于速度的把握。由于钢琴曲《阳关三叠》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所以也要注重演奏时的速度。演奏第一叠,要用行板速度;第二叠要用中板速度演奏,而第三叠则要速度逐渐加快,直至最后结尾时再恢复行板的速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整首乐曲的演奏速度就是呈现出一种逐渐加快最后又回归平复的状态,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