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浅论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以行政人员职务犯罪为例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对我党执政地位带来了威胁、使政府部门公信力不断降低,还造成了众多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对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腐败犯罪的极端形式,行政人员职务犯罪方式在近些年因为我国惩治腐败问题力度的加大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除了权钱交易外,还衍生了期权贿赂、信息贿赂等隐性的腐败问题,且这类案件的发生频率逐年增加,涉案金额更大,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保障政府公信力,维护我党的执政地位,对行政人员职务犯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完善其法律规制势在必行。三、国内外研究概况随着近些年我国对权力腐败问题重视度的提升,行政人员职务犯罪问题也被我国政府部门重新审视,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行政人员植物犯罪问题。王楠(2017)在《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制》一文中,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制问题纳入到了我国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格局中,借助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内涵和成因的系统性分析,从反腐败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制手段。张天成(2018)在《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以天水市为例的分析》中提出,伴随我国扶贫政策的提出和扶贫项目开发力度的加大,大量的资金也开始被投入到农村地区,一些乡镇级别基层干部经手和管理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多。部分基层干部在利益驱使下,就做出了一些贪污和挪用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在扶贫项目施行中收受贿赂等以权谋私行为。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我国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行,还直接侵害了国家和农民利益,所以,预防扶贫项目中行政人员的职务犯罪,在当前我国发展形式在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谭红亮(2017)在《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研究》一文中说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司法、经济、政治等各项管理职能都是借助国家各个政府机构中的公职人员能力,通过他们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来实现的。而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公职人员就必然会使用一些权力,当他们的责任心较弱,或者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就必然会滋生腐败问题。面对行政人员职务犯罪频频发生的情况,我国监督机构应当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部门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都可以“暴露在阳光下”,同时严格加大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通过防治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频率。汪海燕(2020)在《职务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中,从行政人员植物犯罪减刑假释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法律教育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所谓的职务犯罪,其本质就是掌握了一定管理和支配公共财产权利的行政人员做出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高层次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仍旧属于权钱交易,以权谋私。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决制定我党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从法律法规建设入手,以强制性的手段从根本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四、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找出文献资料中有关行政人员职务犯罪和法律规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处理等,为本文论点的展开提供论据支撑。五、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引言一、职务犯罪概述(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二)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1.隐蔽化2.广泛化3.严重化4.群体化5.跨国化二、我国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一)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二)监督力度不足(三)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四)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的存在(五)法律体系不健全三、我国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制途径(一)完善权力监督体制(二)加快机构改革速度(三)积极推进防利益冲突机制建设(四)完善市场经济行为规范的法律(五)完善行政人员行为的法律结语参考文献六、论文工作进度安排第1周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提交指导老师审阅;第2~4周根据写作提纲收集论文的素材和资料,撰写论文初稿;第5周完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