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菊花产业调研报告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果茶桑药优势资源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对我市菊花产业进行了广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发展成就菊花是我市传统的农业产业,据《麻城县志》记载,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种植栽培史。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将菊花产业列入“六个百里特色经济板块”和“三乡三业”规划,并作为麻城农业第一品牌来发展,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到2009年,福白菊种植已经覆盖我市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五个乡镇(黄土岗镇、乘马岗镇、顺河镇、三河口镇),大别山南麓的河南省新县田铺乡、周河乡、商城县长竹园乡等都受到辐射,并有较大规模种植。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麻北山区的福白菊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万亩,产量达到2600吨,系列产值超过1.5亿元,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之一。目前,全国药用菊花产量在10000吨左右,福白菊产区的产量就占到1/5。湖北麻城与浙江桐乡、江苏盐城并称中国药用保健白菊花三大产地。近几年来,我市农业、质检、科技、工商等职能部门,为福白菊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打造品牌和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是制订了《福白菊》湖北省地方标准(标准号:DB42/334—2005),且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成果登记号为:EK06Y346)。(2008年10月,再次修订了该标准,更名为《麻城福白菊》省级地方标准);二是国家工商总局已授予“麻城福白菊”地理证明商标;三是已通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农业部公告文号1054号,保护登记证号为:AGI00017);四是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认定[经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评估,评估认定报告书编号:HB2007—X06];五是生产上已制定和执行《福白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等技术规范。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全国第五批标准化农业示范项目区”的建设,于2007年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查验收;二是开展了“湖北省地道中药材(GAP)示范项目”课题研究。三是实施了“湖北省十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麻城福白菊”聚硒白菊品种选定及其富硒种植技术开发等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四是“麻城福白菊”被确定为“湖北省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建设项目”麻城市重点建设内容。五是先后组建成立了福白菊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麻城福白菊产业协会2003年注册备案,2005年6月成立。2007年注册成立了黄冈市第一家以自然人冠名的“湖北金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先后成立了“麻城市有望专业合作社”、“麻城市福田河菊花专业合作社”、“麻城市燕窝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等三家专业合作社。全市十余家菊花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销售生产10多个菊花产品系列,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产品畅销国内的广东、浙江、福建、北京、武汉等省市,菊花龙头企业“湖北金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已顺利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二)存在主要问题。麻城福白菊产业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基地规模亟待扩大。近年来,我市菊花产业市场一直看好,与其它农产品的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但生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基地规模偏小。浙江桐乡有菊花基地4.5万亩,江苏盐城有6万亩,而我们只有3万亩,难以显现规模效益。2、合作组织亟待建立。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组织化程度很低,缺少市场引导,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服务。特别是在目前农民外出打工,在家种植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水平低,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严重影响产业化的发展。3、龙头企业亟待提升。虽有一些加工企业,但工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福白菊的农业种植规模已经在全国有影响了,但一直受制于没有本地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参与。没有像“桐乡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哪样能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老大。麻城本地的企业加工、贮存能力差,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定价的话语权。4、标准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标准不高品种多而杂,生产技术指导缺乏,生产管理水平不高。5、科技资金投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