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课题来源:自选背景情况:王阳明是明代的心学大师,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知行合一”说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的过程。他提出“知行合一”是要找到一个救天下之病的方法。他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强调道德,把道德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出来。“知行合一”说之所以能在我国广泛流传,是因为其在道德认识与社会实践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直至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的一生,兼内圣于外王为一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俱全,成为后世人格追求的楷模。王阳明的生死哲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儒的人生风范。课题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实践,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知行合一说强调人格教化、自我完善,对于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困境具有很好的启示性意义。实际应用价值:王阳明首倡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体现了理论上的进取精神。王阳明强调“知”必须“行”,对于克服社会时弊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王阳明强调'践履德行',于今天推展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更具时代意义。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强调人格教化、自我完善,对于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困境具有很好的启示性意义。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查阅的主要文献国外研究现状:阳明学对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有深远影响,海外研究的成果主要展现在一下这些论著里:戴瑞坤著《阳明学说对日本之影响》,朱谦之编著《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张君劢著《比较中日阳明学》,张崑将著《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郑仁在,黄俊杰编《韩国江华阳明学研究论集》等。其中阳明学传入日本之后,在新的文化胚胎中表现出来,并持续发挥作用,最终发展为与中国不同的文化植株。日本阳明学的知行合一说是实践性更强的“知行合一”观,形成了事功主义特色。其中有中江藤树的得意弟子熊泽蕃山(1619-1691)的“时处位”论,佐藤一斋(1772-1859)由“虚”入“实”的气一元论,佐藤一斋在《言志录》中大力宣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他说:“就心曰知,知即行之知;就身曰行,行即知之行”等,他主张天下财利公有,指出:“财者,天下公共之物,其可得自私乎?……利者,天下公共之物,何曾有恶?但自专之,则为取怨之道耳。”」日本阳明学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的完成和解体时期,从其代表人物中江藤树、熊泽藩山、大盐中斋、林罗山及吉田松阴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日本阳明学的思想特质在于他们在接受、改造阳明学的过程中凸显并提高了“心”的主体性作用,使之成为批判幕府体制的思想武器。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成为一种思想指导和动力,对日本近代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内研究现状:1978年以前的阳明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王阳明的政治立场、哲学性质的评价和证实,1978那年年以后则主要是在更高的认识水平和理论层次上探究阳明学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范畴和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求得对阳明学蓦本精神的内在理解及其在明清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关于阳明学的理论核心,臧宏、刘兴邦等认为“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核心。臧文认为,在王阳明那里,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道德论是同一的,而“知行合一”正是这种同一的概括和反映。如果将其哲学体系中的范畴一一列举出来,就会看到他的哲学体系是一个由许多纽结组成的网,“知”、“行”、“合”、“一”四个范畴则是这个网上的纽结,而“知行合一”的命题便是整个网的《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发微》,《论宋明理学》刘文则对“知行合一”的内在逻辑结果以及知行关系的合理内核作了具体分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说小析》,《湘律大学学报》年第2期参考文献:[1]王守仁.传习录下[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王守仁.答储柴虚[M]//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王守仁.与杨士德薛尚谦书[M]//王阳明全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王守仁.传习录上[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王守仁.传习录中[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