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明的《世界艺术史》以及剑桥、牛津等出版的美术通史都较少提及罗塞蒂和拉斐尔前派。《剑桥艺术史——19、20世纪绘画欣赏(第3卷)》对拉斐尔前派定义为从现实主义到晚期印象派的代表,与拿撒勒画派以及工艺美术运动有相关性。提姆·巴林杰的《拉斐尔前派艺术》经梁莹翻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7年在中国发行,巴林杰将己在伯明翰大学教学一年和学生讨论关于“前拉斐尔派”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书,在其看来,拉斐尔前派是一个冲突的概念:该艺术画派屮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历史性和现代性、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等重重高压关系。威廉·冈特也在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中文版本《拉斐尔前派的梦》,他的《简明英国绘画史》、《英国绘画的伟大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等,以“悲剧”和“梦境”对拉斐尔前派进行定义。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艺术长廊的负责人朱利安·特罗伊赫兹的相关研究比较具体、客观、紧密结合绘画作品,他评价“拉斐尔前派在1848年取得成就是属于集体的,艺术家们互相交换思想和互相合作”。普利茅茨大学当代艺术教授伊丽莎白·普雷蒂约翰对拉斐尔前派的象征性、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反思,罗塞蒂的侄女艾丽西亚·克雷格法克森认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就是“旧瓶装新酒”、他们对维多利亚时期艺术和拉斐尔前派的大量研究资料有助于对罗塞蒂其人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西文过刊数据库JSTOR显示国外关于罗塞蒂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鉴赏杂志》、《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维多利亚时代研究》、《英语评论》、《当代英语评论》、《艺术简报》上,大部分是关于罗塞蒂生平背景的分析和诗歌、绘画作品的推介。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T可搜索到的国外关于罗塞蒂、拉斐尔前派博士学位论文有13篇主要针对罗塞蒂的诗歌、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和绘画屮视听感觉的塑造进行分析,从女性主义、人类学、精祌分析角度解读其作品。国内研究拉斐尔前派的史论专著几乎没有,通史间或提到该画派,大部分是小章节介绍了拉斐尔前派艺术和罗塞蒂的一些作品,多将其看成是古典主义中理想主义的代表、消极浪漫主义的先锋、唯美主义的分支。国内英国美术史研究的学者李建群在《英国美术史话》评价拉斐尔前派为“清新的绿野”。这方面的研究专家还有朱伯雄,其著作《拉斐尔前派》和《维多利亚人的浮想》对拉斐尔前派和罗塞蒂的研究比较宏观。国内相关研究多是一些历史背景陈述、作品分析鉴赏、生平经历说明、绘画成就介绍,鲜有专门针对罗塞蒂及其某一作品进行的个案研究。国内专门研究罗塞蒂的博士论文数为1,关于拉斐尔前派的硕士论文不超过20篇。这些论文主要关注了罗塞蒂在绘画领域和诗歌领域的成就,绘画方面包括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现代性、装饰性的研究及罗塞蒂与其他画家的比较研究。英国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在早期建立了拉斐尔前派,推崇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特色,致力于天然诗意的表现效果,以此通过艺术把人性和美感连接起来。罗塞蒂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个人爱情生活,圣经故事和古老的传说,长发的病态美女是他画中永恒的主角。从50年代起,他便痴迷于但丁的诗歌以及中世纪题材的创作,并从写实主义风格慢慢朝宗教主题靠近,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决然地背弃斐尔前派的朋友,不再使用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如清晰的远景轮廓,极度精准的技法,以及拉斐尔前派早期明亮的光色,而采用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此时所谓的拉斐尔前派所走的道路已经迥异于创立之初所设想的发展方向,作品中充满了朦胧的画意和浓浓的悲情,给人留下印象更多的是隐晦、感伤和颓废,和开始时清新明朗的画风大相径庭。而造成画家艺术风格开始转型的转折点便是那幅广为人知的《受胎告知》,该画于1850年4月在波特兰画廊主办的国家协会展览会上被展出,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批评界中的保守势力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作品,而“P.R.B”这个神秘缩写的含义也激起了学院派的恼怒。著名的评论杂志《雅典娜神殿》上就有人讥讽这幅画是“天才曲解圣经的一例”。受胎告知,也被称为天使报喜、圣母领报,象征着马利亚人生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