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就是家长教养方式及态度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父母和幼儿双方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及父母通过自身的教育和榜样的作用对幼儿施加自己的影响,笔者重点将幼儿社会性具化为幼儿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思想品德三方面,发现亲子关系会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分化,帮助幼儿形成社会认同的不同性别特征;不同的亲子关系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再此作用下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好有坏;以及亲子关系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睦的家庭里成长的幼儿会表现的积极向上,不完整、冷漠的家庭成长的幼儿则会表现的较为叛逆。最终得出结论,亲子关系和幼儿社会性发展呈正比。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建立正常的母婴联系、尊重幼儿,和幼儿平等的沟通、理智的施爱、用科学的育儿知识等多方面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幼儿能够健康全面发展。关键词:亲子关系;幼儿社会性引言自上个世纪40年代起,各国的学者就形成了一股对亲子关系的研究热潮,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Symonds.P.M.),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1]。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研究亲子关系的时间比中国要早,而且研究的更深入和系统,这对我国在亲子关系和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同时,我国在亲子关系和幼儿发展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我国学者杨志伟等人于2000年使用定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家庭和度和儿童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2]。1992年,孟育群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母亲消极冷漠的行为、父母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的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大。现如今,我国在幼儿亲子关系和社会性发展的协作研究和论文报告方面发展迅速,这一领域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通过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的影响的分析来探讨哪一种亲子关系最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希望可以对国内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进行补充,为后继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笔者从亲子关系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制、亲子关系对幼儿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社会性的影响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系统的阐述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对这一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还可以探讨应该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去建立,为家长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幼儿,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相关概念界定(一)亲子关系对幼儿来说,幼儿的社会性是在幼儿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亲子关系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深远。李康、刘晓梅认为,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为基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3]。我认为,李康和刘晓梅对亲子关系的界定过于绝对,忽略了非血缘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血缘上的亲子关系,那些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包括法律所认可的,如:继子女、养子女之类的,都应该属于亲子关系的范畴。(二)幼儿社会性幼儿的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对所表现的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简单来说,也就是指幼儿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的能力。幼儿的社会性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二、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亲子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亲子关系又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一)父母的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亲子关系都被看作是父母对幼儿进行教育行为的一种过程,甚至将父母教养方式等同起来,这种看法更加关注的是父母教养方式,而忽略了父母对亲子关系的真正影响。Darling和Steinbery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只是亲子关系中的一个环境变量而已,还需要通过父母的语言等起作用。所以,我认为,父母的职业、学历、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二)幼儿特征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亲子关系并不只是父母单方面来影响幼儿,而是父母和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