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内成骨(HE染色)形成膜状。骨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分化而来。在其发生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生长和改建,骨组织的形成与吸收交替进行,相辅相成。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又称膜性骨发生,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胚性结缔组织膜,再在此膜内成骨。额骨、顶骨、面骨及锁骨等以此种方式发生。具体发生过程: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生,随之间充质细胞分裂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为骨原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纤维和有机基质(即类骨质),类骨质继而钙化为骨基质。此最早出现骨组织的部位称为骨化中心(ossificationcenter)。在骨化中心的周围,骨化过程不断扩展,形成越来越多的骨小粱,进而形成骨松质,骨松质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成骨细胞的活动使某些部位的骨小梁表面不断添加骨质,在此处形成骨密质。已形成的骨组织不断生长和改建,以适应所在部位功能上的需要。例如颅骨在生长时,其外表面以成骨为主,内表面以溶骨为主,结果使其曲度逐渐改变,以适应脑的发育。(二)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ossification):又称软骨性骨发生。tn吃Ic叫软骨内成骨(一)先由间充质形成软骨雏形,此软骨不断生长,并逐渐被骨组织所替换。同时,在骨外膜的内层又并存着膜内成骨。颅底、躯干、四肢骨等主要是以此方式发生。现以长骨的发生为例说明软骨性骨发生的过程。1.软骨雏形的形成:1)间充质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分化出骨原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软骨细胞;2)软骨细胞的不断增殖并产生细胞间质,逐渐形成与长骨形状大致相似的透明软骨,其外被覆软骨膜。2.软骨周骨化(骨领形成):1)在软骨雏形的中段软骨膜下,深层的骨原细胞分化成为成骨细胞;2)成骨细胞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原始骨组织,称骨领。此层骨组织包绕软骨雏形中段,尤如领圈状,故称骨领。骨领表面的软骨膜即改名为骨外膜。骨领逐渐增厚,并向两端延伸。3.软骨内骨化:1)软骨退化及初级骨化中心形成:软骨退化出现在软骨雏形的中央在骨领形成的同时,该处的软骨细胞停止分裂,并渐成熟、肥大,细胞间质钙化呈强嗜碱性,软骨细胞因缺乏营养而死亡。随后骨外膜的血管及破骨细胞和骨原细胞侵入软骨内成骨破骨细胞可溶解残留的软骨基质骨原细胞不断地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软骨基质残片表面成骨,使软骨内出现原始骨小梁,此处即称为初级骨化中心。伴随着软骨雏形逐渐加长,骨化也不断向两端扩展,使骨干不断地加长。2)骨髓腔的形成已形成的骨小粱逐渐被破骨细胞分解吸收,使骨干中央形成仅有血管和骨髓样组织分布的大腔,称为骨髓腔。由于软骨雏形的生长及骨化,骨髓腔不断变长。在此同时,骨领外面成骨细胞不断成骨,骨领内面破骨细胞不断溶骨,使骨髓腔不断地增宽。在婴儿长骨可观察到软骨内成骨的连续过程。以指骨为例,由骨两端至中段依次可分出下列四个区域:软骨储备区:软骨细胞小,比较分散。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变大,形成的同源细胞群排列为纵行细胞柱。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呈空泡状,体积突然增大;此区细胞逐渐退化死亡。软骨基质呈强嗜碱性。婴儿指骨(HE染初级骨髓成骨区:出现原始骨小梁,附着在残存钙化软骨基质的表面。骨小梁间为内有骨髓成分及血管。骨小梁表面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3)次级骨化中心出现与骺板形成:在骨发生和生长的过程中,长骨两端的软骨内又先后出现新的骨化中心,称次级骨化中心。发生过程类似初级骨化中心。各骨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大多在出生后出现;同一长骨两端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也有早晚。次级骨化中心形成后,骨化过程从中心辐射状向周围扩展,形成骨骺。骺板:骨骺和骨干之间的软骨,它是长骨增软骨内成骨(三)长的基础。骨增长主要是通过骺板软骨继续在骨干两端进行软骨内成骨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软骨增长的速度与软骨破坏及成骨的速度保持平衡状态,故骺板的厚度相对恒定。约至17〜20岁时骺板软骨完全被骨质所替换,形成骺线,骨停止生长。骨的增粗是由骨膜向骨表面不断形成外环骨板的方式而实现的,一般在25〜30岁时停止增粗。4.骨单位的形成与改建:骨干经过不断改建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