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纲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题热身(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原文见试卷《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答案:C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答案:B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论述类文章的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选择题干扰项的错因类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9种错因上。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9种错因列表1.内容曲折错因类别解释(干扰项情况)选项句特征①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种类型。错因类别解释(干扰项情况)选项句特征②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在阅读时往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