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法总则》中的绿色环保原则的适用【摘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不足与环境污染一直困扰着人们,已经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中就以“绿色原则”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义务,并为法官提供了执法依据。这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关键词】民法总则;绿色原则;资源;环境Abstract:When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lack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hasplaguedthepeople.Thegen-eralprovisionsofthecivil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asputintoeffect.Thegreenprincipleisdefinedinit.Andthegreenprincipledefinescitizenstoconserveresourcesandprotecttheenvironment.Ontheotherhand,thegreenprincipleprovidesalegalbasisforjudges.ThisistheheritageoftheChinesenation'straditionalculture,butalsoinlinewiththeneedsofmoderntimes.keywords: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greenprinciple;resources《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下称“民法总则”)已于3月15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10月1日起实施。民法总则的颁布意义重大,宣布了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第一步获得成功,我国民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部凝聚了全体社会公众的智慧与汗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总则在法律条文的设置与架构上具有诸多亮点,民法的“绿色原则”就是其中之一。《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条款实际上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等绿色观念以法律原则的形式写入了我国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研究与社会客观情况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成果。一、绿色原则的概念及制定背景(一)我国绿色原则的概念在我国,随着政府与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渐深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概念也随着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相关立法得到广泛承认和确立,但是直到1986年,环境保护的概念才随着环境侵权制度进入民法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条款并非民法传统原则,在各国民法典中也鲜有表述,对这一条款进行理解,应先对该条款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资源”一般是对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1。该条款中的节约资源应主要是指节约自然资源,但并不局限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在民事活动过程中也应节约使用。1刘天齐:《环境保护通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环境”一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概念,该条款中所说的环境局限于生态环境。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概念做出如下解释:“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我国《民法总则》第九条中的生态环境,也可沿用这一概念。绿色原则,是以悲观主义的人类未来论为基础,承认资源耗尽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可避免性,基于这种确信和限制民事主体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从而维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2。我国《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基本符合学界对绿色原则的定义。在条文设置上,该条文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章基本内容当中,放置在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之后,实际构建了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要旨的民事原则。因此,我国《民法总则》第九条所规定的生态保护原则也可称为绿色原则。(二)绿色环保原则的制定1.绿色原则制定的背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进步的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方面,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资源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