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或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目前的转型经济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最有可能将生产转移到成本低、效率高,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去。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一方面企业的存在是银行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银行是中小企业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难题却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对中小企业给与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可是受融资渠道匮乏,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又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等因素,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比较困难。财政及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办理征信,担保能力弱等种种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风险大、成本高、盈利小,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现如今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困扰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难题就是融资问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都在竭力创造条件去解决,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融资难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在我国金融体质改革和金融创新过程中取得新的突破,助于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渡过难关,直接决定着千万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兴衰。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更是重中之重。2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及其现状分析2.1中小企业的划分与界定中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中等及以下的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中小企业本身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当它作为企业的初级形态广泛存在的时候,人们定义的只是企业,是因为大企业的出现,是有了大企业的出现才有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小企业概念。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不尽相同。1949年以来,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进行了6次调整: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职工的人数来划分3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00到3000人的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第二次是在1962年,主要是以固定资产价值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当时在集中精力,发展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大中型企业,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中心。所以界定企业规模的标准,主要是围绕大企业来进行的,大企业之外的企业,自然就是中小企业。第三次是在197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村准的规定》,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年综合生产能力”。1984年,国务院《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对中国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创立了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型企业。第四次是在1988年,此次标准是对1978年的界定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颁布了《大中小企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该标准按生产规模把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第五次是在1999年8月,此次标准对于企业规模的划分又再次进行修改,这次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仍然划分为四大类: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最近的一次是在2003年4月,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是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为指标,同时结合行业的特点,适用于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体现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将享有同等的待遇。2.2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我过中小企业现在工商注册的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的95%,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