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叙事分析【摘一要】《爵士乐》一部激情四溢,充满诱惑的小说,莫里森用她的音乐叙事手法,创造了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莫里森让宠儿出现在《爵士乐》中,不仅展现黑奴癫狂生活的历史变迁,还试图说明个人不再是历史记录中某个抽象的数字,而已从时代背景中跳出来,承担着自身颠沛流离,难以预知的命运。小说的关键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关键词】莫里森;《爵士乐》;叙事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由于在她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荣获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的作品历史地展现了美国黑人的心路历程,在探讨美国黑人精神困境的同时,为美国黑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爵士乐》是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它以20世纪初,美国南方黑人的大迁徙作为社会背景,塑造了一批在白人主流文化的浪涛里,挣扎生存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阐释,指出他们精神生态的困境,以及莫里森的精神生态救赎。一、运用爵士乐技巧即兴性是爵士乐的灵魂。爵士乐演出通常以一段素材做为主旋律,整个乐曲就是由多位乐手对基本旋律的重复和变化而构成。《爵士乐》的开篇就以一位未知叙述者的声音披露了情杀事件以及乔、薇奥莱特和多卡丝的三角关系接下来众多的声音参与进来,支离破碎的信息不断的添加累叠。乔杀害了多卡丝;薇奥莱特闯进多卡丝的葬礼;乔和多卡丝的相遇;爱丽丝“第五大道鼓声”的回忆;乔三次寻母的经历…叙述任意地发展,抛出更多繁乱的细节和事件;没有时间先后,没有规律可循。《爵士乐》就是在这样一个即兴的语言中讲述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不同的声音交加和穿插,重叠和反复,犹如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旋律,自发的,没有经过任何编排。另外,莫里森在叙述角度上还采用了爵士乐的启应技巧。爵士乐的启应是对非洲传统音乐以及蓝调的继承,它存在于爵士乐演奏的两个层面:一是在爵士乐手之间:二是在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由于爵士乐是即兴演奏的,它要求爵士乐手之间进行旋律的呼应,他们营造出一种相互激发灵感、一唱一和的音乐环境。在爵士乐的演奏中,观众和演奏者的地位同样重要,他们现场的吼声或舞蹈都直接影响着乐手的即兴表演并赋予他们不同的灵感。莫里森在小说中让叙述者之间形成呼应。在讲述戈尔登·格雷寻找父亲的故事时,呈现出两个第一人称“我”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第一个声音是来自未知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他认为格雷的故事是编造的:“我知道他是个伪君子;他在刻意促成一个故事,好让自己讲给别人听,自然了,也讲给他的父亲听。他是如何驾车走在路上,看见并救起了这个黑人野姑娘,没有恶心。”接下来格雷马上以第一人称对同一事件做出回应:“我没有觉得恶心。看哪,这儿,这时如何毁了我的外套,弄脏了一件你再也找不出第二件的衬衫,而且没法洗了。…她那时比我给她改衣服之前显得更加赤身露体,可我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样的叙事角度如同两个乐手的呼应,莫里森的这个效仿使文章产生爵士乐多乐器的视听效果,多重的声音也表达了莫里森对话语霸权的挑战。莫里森对启应模式的模仿还体现在她积极鼓励读者对小说建构的参与。她在小说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声音之间有重复也有矛盾,好让读者不能只依赖叙述者或作者,要用自己的思考理清头绪,辨清真伪;她还在小说中留下多处空白,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文本丢失的信息,完成对小说的认识。如莫里森所言,“读者永远是书中的人物”,她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在事件发生地,感同身受地体验事件全过程。比如:“你看到了远处的田野么,在风中飒飒作响、蒸发着水分?”二、《爵士乐》的主题在《爵士乐》中,爵士乐除了具有结构和语言叙述的功能之外,它还拥有三重象征内涵,构成了小说丰厚的内蕴和主题。爵士乐在小说中的第一重含义是指它代表着一种爵士乐精神。充分表达自己而且能自由地将音乐带入一个新的方向,才能称为爵士乐。从爵士乐由民歌演变为城市音乐的发展史来看,它是美国黑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