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逮捕中社会危险性证明研究摘要逮捕在刑诉法所规定的强制措施体系中居于最后,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是将其羁押于看守所,羁押期间通常延续至判决生效时止,从而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暂时剥夺。所以采取逮捕措施应当特别慎重,也即要求决定机关严格按照刑诉法所规定逮捕条件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审查,力求最终所采取的强制措施与其社会危险性形成相应的比例。根据刑诉法的规定,逮捕的基本条件有:证据条件、刑罚条件、社会危险性条件。在这三个基本条件中,证据因素和刑罚因素相对于危险因素而言比较客观,法律规定较为详细,对这两个条件决定机关比较容易把握;而危险因素模糊性强,弹性大,以致难以界定其具体的认定标准,且社会危险性条件在实践认定中极容易被忽视。因此在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条件的认定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及程度的证明问题。因此基于上述内容及本文研究主题,笔者首先指出逮捕中社会危险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然后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社会危险性证明的问题,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从立法漏洞及证明程序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危险性证明的问题,尤其在证明程序方面又从效力及参与主体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本文的最后将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社会危险性证明的优秀研究成果及司法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以提出针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社会危险性证明所存在问题的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对影响社会危险性大小的因素进行综合认定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系统,进行逮捕程序的诉讼化改造,以求为实务中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提出有意义的主张,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益,最终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平衡。关键词:逮捕;社会危险性;证明;证明标准;程序正当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我国逮捕措施极其严厉,但是,近十年来,我国的逮捕率仍然很高。显而易见,当前司法改革的重心之一是缓解高逮捕率的现状。对逮捕的适用应采用慎捕、少捕的理念,逮捕应像刑法一样保持相当的谦抑性。对于抑制逮捕的适用,要求审查人员在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的条件时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而在判断逮捕条件时,社会危险性条件最难把握。现今我国关于社会危险性证明在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许多不足,如法律规定存在漏洞、司法实践中社会危险性的证明程序不完全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缓解当前高逮捕率现状的关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对社会危险性的证明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提出上述内容所指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在这一方面,笔者将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是对于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改造的设想,通过在具体程序方面对批捕主体的权力义务进行规范,以求更进一步实现程序正义,最终提高刑事审判质量。1.2国内外研究动态我国现阶段关于社会危险性的证明主要集中于社会危险性的认定、证明问题及原因分析、程序规范等方面。在社会危险性的概念层面,林冬松、陈玉玺在《新刑诉法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的理解和使用》中指出:“社会危险性”应该是一种从已经发生的行为中反映的与刑事诉讼法正常进行相关的可能性。此种观点主要是从影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方面来确定本文的证明对象。刘卫民主张将社会危险性分为罪行危险性与人身危险性,此种观点以刑诉法规定的5中具体标准为基础并结合司法实践的经验来定义社会危险性,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其进行评议。在社会危险性证明问题及原因分析方面的研究大同小异,主要都从法律规定不明及程序不规范这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在应对证明问题的措施方面也都从规定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在实践层面,主要有构建说理制度、听证制度等。国外没有社会危险性这样的说法,因此,本文对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逮捕制度上进行辨析认识。在我国,逮捕包括抓捕和羁押,逮捕的同时意味着将被羁押。而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逮捕和羁押分离,逮捕仅是一种强制到案的方法。在英美法系国家,逮捕指当局依照法定程序对犯罪嫌疑人羁押的行为,或是当局在还未确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