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从城市群的视角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城市群是由区域内多个地域相近、联系紧密的城市所构成的集合群内由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城市群将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将各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不同职能,通过协同合作、互补促进的方式协同发展。当前,促进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层,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明显落后,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经济整体,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鉴于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二、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从国际情况看,现在世界上有五个成熟的超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主体也从单个的经济体、单一的区域向以城市群为主转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需要建立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集中区域经济实力,从而才能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国外对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深、起步早、经验多、成果丰,这些对研究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早从城市群体的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建议围绕大城市建设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与清净的乡村生活的有机融合,其实质是通过城镇群体空间组合解决大城市无限扩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与丰富。维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邓肯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的观点。美国的乌尔曼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前期的理论铺垫,对城市群的研究走向深化和丰富。希腊学者杜克西亚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加拿大学者麦吉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后提出“城乡融合区”概念。麦克尔劳林强调城市群应当通过理性规划的约束达到空间持续平衡发展。1985年至今,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群研究。约翰·弗里德曼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网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理论或称为全球城市理论。富田和晓则以都市空间为经,结构演变为纬,对日本的城市群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从全球开放视角研究城市群。西方学者开展了对城市群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研究,对城市群范围由单一地区、国家城市体系转变为跨国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体系的演化现象的研究。二是从产业微观视角研究城市群。西方不少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开展分析,主要表现为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和社会网络模式。三是从区域协调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如戈特曼重视城市群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发展协调管理机制正在国外发达国家建立。四是从信息空间流视角和以信息技术与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城市群等。纵观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在内的城市与区域形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研究重点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小范围到大区域的转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表现为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间的联系日益频繁,这是我国城市群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