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版高中政治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好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最主要的见证是()①汉字②文学艺术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源远流长是强调中华文化起源早,并从未中断,故①③符合题意,应选C。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此,必须()①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全盘吸收④要博采众长,全面吸收外来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③④没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故排除,①②符合题意。4.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绵延不绝B.统领世界文化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答案]A[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原因,所以中国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D项与修史无直接联系。C项中“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在中华文化史上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的是()A.春秋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C.汉代儒学独尊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春秋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A符合题意;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B不符合题意;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C不符合题意,不选;隋唐时期,古代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D不符合题意,不选。二、非选择题6.考古学家通过6000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一、选择题1.1074年,沈括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继承了中国古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提出了形成雁荡山独具奇特地貌的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首创了“流水侵蚀”的概念。可见()A.“流水侵蚀”概念的提出源于沈括的智慧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答案]C[解析]沈括在900多年前首创“流水侵蚀”的概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C项正确。文化源于实践,受社会实践的影响,A、D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排除。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