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同步检测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其中“金”指的是()A.黄金B.铁C.青铜D.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的出处和材料中的信息“钟鼎”等可得出结论。2.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作为燃料始于()A.汉B.北宋C.南宋D.明【答案】C【解析】这里的“臭者”是指含挥发物较多的煤;“礁”就是“焦炭”。本题创设新情境,实际问的是我国最早用焦炭冶铁出现在什么时候,综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3.古代常以衣着区分身份,普通百姓称为“布衣”。诸葛亮《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时“布衣”的主要衣料是()A.丝B.麻C.毛D.棉【答案】B【解析】丝和毛不可能是“布衣”的主要衣料。南宋时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主要副业;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工具;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布料,中心仍是松江。4.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商业日益发达【答案】B【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材料中的信息“土人竟植……木棉”“採其花为布”体现了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A、C两项扩大了材料的内涵,D项与材料无关。5.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的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答案】D【解析】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范围扩大,且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这导致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故选D项;其它各项不符合史实。6.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支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考查基础知识,黄道婆是元代人,故选C项。7.右图是泰山三宝之一的“黄釉青花葫芦瓶”。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淳厚,是瓷器中的极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断定该瓶为()A.官窑烧制,白瓷B.民窑烧制,秘色瓷C.官窑烧制,青花瓷D.民窑烧制,珐琅瓷【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的“黄釉青花”可得出结论。8.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D【解析】依据出现时间最晚的收藏品粉彩开光花尊(出现于清朝)可判断出。9.《盐铁论·水旱》记载:“(铁匠们)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大意为:用车具运到田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民不弃业,置田器,各得其所。”这里的铁匠们的生产方式是()A.家庭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主语是“铁匠们”,他们生产的车具运到田间去卖,据此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生产方式属于私营手工业,故选B项;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的产品很少进入市场,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10.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C【解析】由材料“苏(州)城花素……京苏两帮……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当时苏(州)城纺织(技艺)均系世代相传,A、B、D各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11.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