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测试湘教版必修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不同纬度三地自然景观图”,完成1~2题。1.图中低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体现了自然带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影响森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由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坡度D.海拔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地区不同高度上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第2题,同一自然带是在相似的水热组合条件下形成的,低纬地区山麓较高纬地区山麓的温度高,而要与高纬地区山麓的自然带相同,只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位置。答案:1.C2.A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3.该山地可能位于()A.北半球温带地区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C.南半球温带地区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4.若该山地山麓的最高气温为24℃,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A.1000米B.米C.3000米D.4000米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北坡每个自然带的分布范围都比南坡的大,分布的上限也比南坡的高,据此可判断该山地北坡的水热条件要比南坡好,故北坡应该是阳坡,所以该山地应该在南半球;又因为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故该山地应该位于温带。第4题,若该山地山麓最高气温为24℃,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顶部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没有出现冰雪带,故山顶的气温没达到零度,也就是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4000米。答案:3.C4.D下图为针阔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高度分布表。据此回答5~6题。地点海拔①1500~米②600~1000米③2200~2600米5.①、③两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B.光照C.坡向D.降水量解析:①地纬度较低,地带性植被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分布的针阔叶混交林应在海拔1500米以上地区,而③处地处暖温带,热量较①处少。答案:A6.②、③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降水量C.光照D.坡向解析:在同一纬度附近,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③地降水量较②地山麓要多,②地山腰有地形雨。答案:B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中的对应关系。读图回答7~8题。7.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范围约为()A.62°N~68°NB.52°N~58°NC.50°N~54°ND.52°N~62°N解析:据图可知,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范围位于距42°N大约1100~1800千米处。根据纬度1°的经线长是111千米,计算出距离42°N约10~16个纬度。答案:B8.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解析:针叶林带的分布主要受热量影响,热量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同一山地则是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因此,从赤道到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的分布海拔逐渐降低。答案:C下图为“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图中④区域的植被类型为()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C.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我国西部地区形成荒漠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水分11.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自南向北变窄,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热量D.季风解析:第9题,从图中看,③→④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0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这主要是由水分的多少引起的。第11题,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但是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小,而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大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自南向北变窄。答案:9.A10.D11.D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13题。12.与E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