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高考作文25个“不”每年高考结束,作文阅卷负责人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披露和分析考场作文的种种问题,呼吁语文老师和下一届的考生注意纠正。虽然语文老师很重视专家们的告诫,但考试作文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说明作文教学中的“纠错反思”是一项必须常讲不懈常练不怠的基本教学内容。笔者把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在高考前夕郑重提醒,希望考生真正重视起来。虽然这些问题有一些属于细节,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一、审题立意的五个“不”高考作文评分分为五个等级,是否符合题意是确定等级的第一要素。撇开中心、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等因素,单从题意的层面评分,一类卷要求切合题意,就是审题立意准确、深刻、独到,可得63—70分;二类卷要求符合题意,就是审题立意准确,在命题范围之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可得56—62分;三类卷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就是审题立意大体准确,没有超出命题范围,立意指向没有明显偏离,可得42—55分(三类卷上49—55分,三类卷下42—48分);评为四类卷和五类卷的分别是偏离题意和完全偏离题意,就是偏离甚至完全偏离命题的题意、指向和要求,四类卷只能得28—41分(四类卷上35—41分,四类卷下28—34分),五类卷只能得27分以下。可见,审题立意特别重要,是写好考试作文的第一要务。审题,即分析研究作文命题,理解命题的内涵,把握命题的要求;立意,即确定主旨和观点。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从写作流程上讲,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道工序,对全文的构思,起统帅引领的作用。根据高考作文阅卷反馈的信息,笔者从防止审题立意出错的角度提醒考生注意下面五点:一是不要忽视作文命题前的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提示了思考方向,使考生较快地进入写作状态,特别对中等偏下的考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可以避免审题立意上的较大失误。二是不要太拘泥于提示语。这一点与前面的第一点并不矛盾。完全按照提示语的说法加以演绎,被提示语捆住了思想和思维,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思维活跃、写作能力较强的考生尤其不能受提示语的束缚。三是不要忽略作文命题的语言形式。作文命题常常用单个词语、短语或句子表述,单个词语如“肩膀”“季节”“眼光”;短语如“人与路”“怀想天空”“好奇心”“品味时尚”;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其中尤以短语作标题为最多,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题全是短语。理解命题内容,必须从把握语言入手,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如“时尚”;要盯住表意重点的字词,如“人与路”的“与”、“怀想天空”的“怀想”、“好奇心”的“好奇”、“品味时尚”的“品味”、“我想握住你的手”的“我”“想”“握住”;这些字词,提示写作的重点,或者提示写作的视角(“我”)。单个词语作标题的,在审题立意时,除了要理解它固定的意义外,还要想到它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例如“季节”,显然不能仅仅理解为自然界有某种气候特点的时期;在立意时还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上修饰的成分,如“独特的眼光”。四是不要隐晦或过于深沉地表现主旨和观点。每篇作文在阅卷老师那里停留的时间很短,作文写得过于含而不露,以至于阅卷老师来不及体会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很危险的。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扣题点题意识,或篇首,或篇中,或篇末,通过议论句或者抒情句画龙点睛地把主旨观点情感表达出来。五是不要象贴标签似地表现立意。这一点和前面的第四点也是不矛盾的。第用心爱心专心1四点是说在文章的适当之处鲜明地亮出思想观点,是作者思想情感水到渠成地自然流淌,这里说的贴“标签”是与文章的叙述或议论并无必然联系的伪主旨或假观点。二、取材的五个“不”作文内容的充实还是单薄甚至空洞,也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一类卷要求内容充实,二类卷要求内容比较新颖,内容单薄则评为三类卷,内容空洞、虚假的只能是四、五类卷。文章内容取决于写作的素材。考生大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其实考试作文的材料来源并不枯竭,考生应该在考前多多注意三个世界和关注三个层面。三个世界:心灵世界——自己的爱好、兴趣、感悟、情感;现实世界——以自己为圆心辐射开去,家庭、学校、社区里发生的人和事;阅读世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