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3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随堂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解析:“”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这是拟人手法。指出手法后,还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拟人手法。诗人赋予鹭鸶人的情态、动作,写它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自己的心思,并频频翘足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解析:“”“”由下句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知前句的浮云能蔽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诗人希望到长安,受到君王的重用,但终因小人蒙蔽君王视听,使他难以如愿,徒愁绪盈怀。指出手法后,还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比喻手法。用浮云喻奸邪,“”“”用日喻君王。用浮云能蔽日喻君王为奸邪之人蒙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难以受到君王重用的愁绪。3.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解析:词句写冷风中忽然闻到花香,原来梦寐以求的梅像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出现了,但“”是酒醒之后现实却是令人断肠的。因此,从梦中梦醒的对比中写出了作者孤独、失落、凄凉的心情。修辞手法也很明确,把梅花写成白衣女子是拟人,“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是对偶。答案:“”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贺新郎寄李伯纪①丞相张元幹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注】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幹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幹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②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解析:回答该类题目,一是要弄清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答案: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题干有三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回答时先点明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写明为什么是拟人。从送字可以看出是拟人的修辞。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