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随堂演练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2.(浙江萧山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所包含的情感。解析:画线句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所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就很清楚了。前文有乡泪,“”本句有迷津,所以自然有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迷茫。若答烘托,以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或对于前路漫漫的迷茫欲归不得的迷茫)也可。答案:以景结情,融情入景。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从整体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从小注可知诗人身处晚唐,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此时诗人凭吊台城古迹,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答案: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旅月怀人宋琬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黑。【注】①裴回:即徘徊。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写怀人时用了哪些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回答。答案:①借视觉之景来描绘悲凉意境,融情于景。借近在咫尺的月儿、惊飞的乌鹊以及瑟瑟秋风下的芭蕉来凸显作者怀人而不得的伤感。②运用衬托手法。借梅花笛的哀怨以及灯前鸣叫的蟋蟀的搅扰,衬托出作者的怀人之痛。③借用典故。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乌鹊南飞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衬托自己的孤“”寂。④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客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注】了了:了然,清楚。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解析:注意分析出诗人之所见(实)与所思(虚)及其表达作用。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是诗人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种写法吗?试作分析。解析:——本题题干已明确点明写法想象,命题人既然这么问,自然是有这种写法的。下片最后三句明显就是词人的想象。答案:“有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