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6、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7、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8、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第二篇: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为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切实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经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和院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特制定本规定。一、责任报告人门诊首诊医生、病房住院医生为责任报告人。二、报告病种应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共39种,按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报告。三、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限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电告防治科。防治科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上级cdc。第1页共14页2、发现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直报的责任医生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交到防治科。3、防治科对报告卡核实确认后,于规定时限内输入网络报告。四、报告卡登记要求1、报卡填写要完整、及时、正确。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要详细填写:城市应写至xx社区xx楼xx室,农村应写至xx镇(街道)xx村,应尽量写电话号码。外地人员要写明原籍地址及现在居住详细地址,对不满14周岁的儿童要写家长姓名。一人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可在同一报告卡内填写,传染病急性转慢性后,跨年度未愈者(如病毒性肝炎等)应在次年第一次门诊时重新填报,做新病统计。对初诊中疑似病人也应报告,确诊后及时作订正报告。2、责任医生对已报告的病例有诊断变化或死亡的,要及时进行订正报告。五、相关传染病管理要求1、腹泻病人要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验”,并在化验单上写明详细地址。2、发现肺结核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市定点归口医院,同时填写报告卡及一式三联转诊单,一联交病人随带到定点医院诊治,二联随报告卡交防治科(其中一联留底)。六、相关科室登记与检查要求1、建立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簿。及时登记门诊日志和住院日志,要求与报告卡相符。报告卡填写后由科室在规定时限内送至防治科。2、防治科建立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核对和自查,于规定时限内输入网络直报系统,并做好统一报表的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由防治科保存三年以上。3、检验科建立化验报告登记簿,要填写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送检医生姓名。登记簿保存三年以上。4、放射科建立肺结核病人胸片登记簿,对疑似或确诊的肺第2页共14页结核胸片进行登记,按登记本要求详细填写。5、疫情管理员每月5~10日对疫情报告卡进行自查,检查漏报、迟报,并更正误报,然后汇总、统计、存档。七、培训1、针对重点及常见传染病由防治科、科教科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各临床科室的业务学习中每年均需进行传染病法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作好记录。2、对新进人员(毕业分配生、进修生、实习生、新调入或聘用人员等)必须进行岗前有关《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各类工作。八、责任追究1、传染病疫情报告卡要符合“三率”要求,并登记完整。如发现有漏报、迟报、谎报、漏登记及登记不全的,对于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计入科室工作质量检查,并与科室奖金挂钩。2、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由防治科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