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研究激励机制是干部队伍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党政机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领导干部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是推动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动机与需求,分析当前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探寻合理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逐步构建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迸发工作热情、创造工作业绩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课题组以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召开了四个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不同类型的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发放激励机制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9份,对他们的需求类别、从政动机、机制评价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梳理,通过会议研讨,对我县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措施及实现途径,并形成本调研报告。一、当前我县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永嘉地域广阔,但山区面积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38个乡镇,有33个乡镇分布在山区;全县730余名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有300余名在山区。近年来,随着我县“三带两极一目标”战略构想的不断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还不平衡,沿江平原地区借助区位和政策优势率先发展,而山区乡镇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与沿江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同时,由于体制与机制的原因,县直机关各部门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收入也存在苦乐不均现象。这种非均衡性发展,使一些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不平衡心理日趋凸现。针对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出台一第1页共14页系列干部激励机制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在物质激励方面,出台了山区干部岗位补贴、山区党政一把手住房指标安排、全县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等政策措施;在精神激励方面,积极开展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务员等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在职务激励方面,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开展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加大了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落实了非领导职务晋升有关政策措施等;在情感激励方面,制定了组织部长约谈制度,优秀公务员疗休养制度等;在负激励方面,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开展了效能革命活动,出台了效能监察和末位待岗制度等。这些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需求层次的提高,现有激励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且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总体而言,当前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质激励量少额轻。调查表明(见图1),39%的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物质激励力度不大,如从山区干部岗位补贴来看,每人每月最高只有15元,仅占月工资收入的1%左右;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奖励最高也只有1800元,各等次之间相差仅300元;对各类个人先进物质奖励一般在300元以内,有的甚至没有物质奖励;有80%的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认为单位之间收入差距大,尤其是山区副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享受不到经济适用房指标,正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也要任职6年以上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指标,反响较大;又如山区乡镇财政困难,49%的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认为收入增长跟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难度,物质激励措施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二)精神激励含金量不高。调查显示(见图2),50.5%的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精神激励的效果不佳,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对先进的公认度有所下降,精神激励的效果不断弱化,出现先进“不香、不响、不像”,评不上的“不羞、不耻”的现象。一些单位在评优评先活动中热情不高、方式单一、气氛不严肃,有的为了完成评比“任务”,采取领导点定、实第2页共14页用照顾、轮庄抓阄等方式,使精神激励流于形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