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应急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由于当时信息化手段的滞后,新华社3天后发布第一条简讯;32年后,新华社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便公布了消息,政府也以日为单位更新各种灾情指数。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政府部门表现出来的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反应迅速、信息透明、协同应对,民众有目共睹。但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对汶川地震的冷思考据了解,日本各政府部门均拥有主管灾难管理的职能体。当灾难发生时,这些职能体便会联合在一起,发挥减灾救灾的作用。例如,日本各大银行常年存放着数量不等的汽车银行,一旦灾害发生导致网点停业,它们就会迅速挺身而出上街服务。另外,日本大部分通信线路都有备选方案,保证即使发生地震,通信也不中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政府应急的信息化水平上,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信息渠道的缺失,以及信息互联互通的困难都会使抗震救灾工作遭遇阻碍。”太极应用软件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吕灏回忆起6月带领太极软件团队参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切身体会时表示,“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所有通信线路受损,外界基本丧失与灾区的所有联系,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受灾情况。同时,由于对空间和地理信息的建设和应用不足,对卫星的精确定位、救灾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也都产生了制约。当然,政府果断决策,总理亲临一线、统一协调指挥,使得抗震救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但是,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信息化的支撑能力。这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如果延伸开去,我们会发现全球范围内几乎无人准确预警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政府信息化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如何积累政府行业技术和服务资源。如何快速响应突发事件的管理需求。拥有更为完善和响应快速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各种手段,用制度治理灾难而非依赖人治,第1页共4页也许正是这一问题的正解。应急考验的就是速度如何辅助政府做好信息化工程建设。作为软件服务提供商,太极有着自己的章法:行业知识+软件构件化、产品化+综合服务能力。从太极10天之内建立起一个卫生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支援卫生部工作的例子中,我们可见一斑。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根据卫生部长6月3日的指示,XX省卫生厅需要在10天内建立起卫生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作为曾承担卫生部、XX省卫生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服务商,太极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这份责任。6月5日与专家组沟通建设方案,并确定了数据采集系统填报内容与标准;6月6日,实施工作正式开始;6月15日,常规要3~6个月完成的调研、设计、开发、布署与实施的项目在10天内全部完成。在XX省卫生专家组的指导下,经过太极公司工程师的不懈努力,系统完成了信息采集功能、统计分析功能、决策辅助功能和指挥调度功能。通过该系统,卫生部得以及时了解汶川地震各受灾市、县、乡的灾情(包括受灾面积、人口、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卫生机构损失情况)、医疗紧急救援情况(包括各医院参与医疗救援的人数、床位占用数、医疗救治点的设置、卫生人员数量、救治伤员人数、手术台次数和发放药品数量)、伤员救治情况(包括伤员门诊/住院情况、转运情况、治疗情况和转归情况等)、灾后疾病预防与控制情况(包括防疫队伍派出情况、覆盖村数、预防接种情况、处理尸体数量、饮水监测结果以及消、杀、灭面积和指导灾区村民开展消、杀、灭人次数)、卫生救灾物资的调度情况(包括物资来源和入库、分发、转运情况)。分析为何能短时间完成系统交付并控制住质量时,吕灏总结道:“能够高效地完成这个项目,得益于我们近些年来在几个方面的积累过程: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理解、服务产品化、综合服务能力和构件化、柔性的技术框架。”太极软件在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的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支持系统、卫生部卫生信息网络直报与管理系统、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多省突发第2页共4页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支持系统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了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知识库,规范了对各种指标的设计,这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