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思路决定出路演讲稿5篇思路决定出路——捧乍镇党委书记肖勇带领党政一班人拓宽思路谋发展纪实向黔西南州府所在地的XX县区西行50余公里,就来到号称“黔西南小高原”的捧乍古镇。曾有一段时间,这里成了XX县区贫穷落后乡镇的代名词。现在走进捧乍镇,你会发现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绿荫荫的行道树和路灯交相辉映,一条条硬化了的街道干净整洁,新开发的大道已逐渐成型,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巨大变化的取得,与党委书记肖勇带领党政一班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起跨越和兢兢业业工作的实干精神是分不开的。捧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始建于民洪武十年(公元1386年),先屯兵,后成司,再成重镇,兵马重戍,历来为兵家必争要地,是滇、桂两省(区)进入兴义乃至黔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清后期曾两度设立分县,故云;“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南屏障”石刻及跋文(为清后期兴义支县孙清彦手书)仍碑文合一,阴阳互补的太液天池依然折射着捧乍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九四九年,这里爆发了震惊兴仁行署的开仓抢粮暴动。同年,还组建了捧乍游击大队,加入南下解放大军,为解放捧乍乃至兴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设立捧乍镇,后设区(辖捧乍镇、发玉乡、铁厂乡、长湾乡、发猛乡、养马乡、恫利乡),一九九一年撤区并乡建镇,设捧乍镇(辖原捧乍镇、铁厂乡、养马乡、发猛乡),共22个村一个居民委员会,206个村民小组。在去年,村级整合后为10个村1个社区,1全镇国土面积148平方公里,总人口数32548人,汉族、彝族、苗族杂居。捧乍镇背负黔西南州最高峰白龙山(2207米),海拔876——163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山川秀丽、奇峰林立,多溶洞暗河,气候春暖夏凉。主产玉米、小麦、油菜、第1页共5页马铃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正式发展农业经济产业——烤烟,现已发展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通过劳务、运输、饮食服务等多种渠道获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等原因,捧乍镇成了整个XX县区西部——七(舍)捧(乍)片区最大的商贸重镇。200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956.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财政总收入6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27元,财政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解放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全镇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捧乍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这全都因为有了肖勇这个“好班长”。肖勇同志于2001年11月从威舍镇调捧乍镇工作,任中共捧乍镇委员会副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当时的捧乍镇,财政负债200余万元,镇里只有一辆桑塔纳轿车和一辆破旧不堪的越野车供领导办公使用。可仅仅这两辆车,镇里也拿不出养路费和保险费,镇财政资金运转非常困难。全镇群众虽然基本越过温饱线,但增收致富的难度大,镇大人口多,资源缺乏,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集镇区大部分街道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直接影响到捧乍经济发展和对外开2放的形象,所有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人们也期待着这位从开发区调来的领导以什么样的“招数”来治理这样一个贫穷边远,而又负债累累的古镇。一、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善于思考,善于行动是肖勇同志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到捧乍镇工作后,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研究,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扶持和壮大烤烟产业上,紧紧围绕抓住创建优质烤烟基地这一契机,加快烟路工程、烟水工程、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全镇人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质量,到2006年,实现全镇种植烤烟跨越一万亩,烟叶收购280万斤,创产值2000多万元,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前,烤烟已成为全镇人民增收、财第2页共5页政创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在近8年的工作中,他在苦苦思索发展捧乍的新路子,并大胆的尝试,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开展了镇区穿云路800米的街道硬化工程,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开展了艰难的城镇建设,这全都与他敢于尝试、大胆思索、大胆行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二、思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