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与创新中前行】平凡中的坚守演讲稿五年前,我国西部首家戏曲专业电台――陕西戏曲广播诞生了。五年前,一群对戏曲还显稚嫩和青涩的年轻人,怀着责任和担当,满怀希望和梦想,向着弘扬戏曲艺术的道路出发了。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戏曲广播开播专家研讨会上,戏曲界知名专家激动欣喜,语重心长,甚至几度哽咽,潸然泪下。深夜灯火阑珊时,广电中心17楼办公室一群不知疲倦的年轻人或争论,或忙碌,或欢欣鼓舞,依然忘我工作;几番焦灼,几番挣扎,在“根向下伸,花向上开”理念下终于有了响亮的名字“大秦正声”;2006年3月28日,陕西戏曲广播开播庆典演出在XX省XX县区灯光球场盛大举行,名家荟萃,万众欢腾,那时的景象,至今看来仍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XX省委书记李建国同志专门为戏曲广播开播题词,寄予殷切期望:“贴近陕西人民,弘扬秦腔艺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肩负着领导和群众的厚望,陕西戏曲广播携手三秦戏迷共同演绎了一幕幕精彩大戏。在大众文化时尚化、娱乐化甚至恶俗化充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作为以传播陕西秦腔为主的专业频率,戏曲广播远行的航程注定是艰难和不平凡的。时尚与传统,五光十色与步履沉稳,趋时媚新与历史沧桑,似乎是横亘在戏曲传媒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难题。我们无法抱怨拥挤在耳畔的各种“超级”声音,更没有权利指责大众审美口味的“朝三暮四”,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守”与“创新”。坚守秦腔千百年来诉说的恒久价值,善良、正义、忠诚、勇气、仗义、坚韧、果决、豪爽……因为这些品质早已奔腾在我们的血脉中,成就了秦人不屈不挠的力量和灵魂;创新则是用现代的传播手段,符合当下的审美味觉,以时代的精神和风姿进行关照与传播,打通沉淀深厚的秦腔精神与三秦热土上生活的人民之间的血脉联系。于是,戏曲广播明确了应站在秦文化的高度上彰显戏曲,通过现代的视角挖掘戏曲,唱一出广播大戏,建一座秦人的精神家园。办台宗旨是弘扬与发展戏曲艺术,倡导秦人千百年来积淀的优第1页共3页秀精神品质,满足戏曲爱好者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节目主要围绕弘扬以秦腔为主的戏曲文化,力求用当代精神挖掘传统经典,让古调独弹的秦腔根向下伸,花向上开,突出戏曲的专业性与听众的参与性,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多角度展示梨园风采,呈现戏曲魅力。节目风格追求专业大气,纵横大俗与大雅;亲和灵动,融合经典与流行。五年来,在媒介生态迅速转换和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下,一群年轻人携带着秦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在困顿中寻求突破,在焦灼中执著前行。困顿中,一批创新性节目带着温暖与亲情,带着时代的烙印,怀着深沉的责任感,蓬勃而出应运而生。《今天我是角儿》举办“全省戏迷队长大赛”“王宝钏大赛”“全省业余旦角大赛”“全省业余生角大赛”,热火三秦,推出了百姓当中的“角儿”;面对身患绝症的普通听众“亚妮”,身处困境的陕南听众“张涛”,几个节目联动呼吁、捐款、奔走,倡导古道热肠、仁义爱心;《乡党过会》创新性地将直播室搬到了村镇、田间地头,走到最基层百姓中间,以田野为舞台,天空为幕布,村舍为背景,戏迷为主角,举办各种戏曲活动数十场,担当起了戏曲普及的排头兵;《戏迷乐翻天》彻底颠覆了戏曲的沉重,用最时尚的娱乐风格传播和张扬戏曲,在欢声笑语中和听众做戏曲互动;《戏曲老唱片》《名家说戏》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担当起挖掘戏曲宝库的重任,几十出沉睡在箱底的大戏被电波一一唤起。五年来,一百多位戏曲艺术家走进直播室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百年陕西》陕师大王国杰教授激情诉说陕西历史,与三秦戏迷一起进入寻根之旅;《三秦大剧院》《戏曲大观园》《天天有戏》《戏曲学堂》《陕西方言说书》等等一批优秀节目汇就了一幅三秦戏曲广阔而美丽的画卷。五年中,有戏的地方就有戏曲广播的足迹。“大秦正声戏曲名家三秦行”走遍关中各地,举办戏曲活动近百场,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气氛热烈,现场观众累积达数十万人;“千年等一回――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绝响品鉴会”作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