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陈薇事迹学习心得感想共和国勋章陈薇事迹学习心得感想12003年,非典爆发,也把陈薇推向了历史的舞台。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陈薇带领着团队不分昼夜地攻关。点击播放gif1.6m在先后奋战了50多天后,他们终于如愿研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omega;喷雾剂。这种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当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后,没有一人染上肺炎。而在这100多天的战场上,她没有见到过一次家人。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忍不住隔屏亲吻。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陈薇因此一战封神。2008年,汶川大地震。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同年,北京奥运会。她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20XX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对于埃博拉患者的呼救声视而不见,全球性的不作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而早在2006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她敏锐的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14年后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也证明了她当年的先见之明。也正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支持。第1页共7页20XX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并向世界国家扩散。而此时,后知后觉的世卫组织队伍,溃败。欧美多国援非队伍,溃败。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又是危急关头。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XX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举成功。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要为她点赞。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忘我地投入与奉献精神,儿子也耳濡目染。埃博拉爆发后,她的儿子麻恩浩,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到西非做志愿者的中国中学生。图为20XX年埃博拉疫情后,母子两人一起上台领奖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20XX年,因功勋卓著,陈薇晋少将。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20XX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第2页共7页20XX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XX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将军披甲出征。而之后,也就有了我们开篇的故事传说。与毒共舞29年,女将军,威武。大医精诚,巾帼英雄已经有太久了,出门时战战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盼头。病毒的问题,完全可以靠疫苗解决。就像陈薇院士所说。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免疫。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跟不战而降有什么区别。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轻描淡写地答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也有些同事在转业前劝她。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这些东西既能用于战争,也能在和平时期导致疫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埃博拉,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这个愿望很难,但她一直在坚持。她不仅想为中国构建生物盾牌,也想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