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防洪工作总结“十一五”是我县水利水电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五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水利水电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治水思路,按照疏堵结合、化洪为益的原则,对各河道进行科学整治。以人为本,加强对防洪工程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为全县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一、基本情况**县境内河流分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均由南向北平行,贯穿全县境内大断裂带,构成我县山川由西向东相间排列,山峰高峻、地质地形复杂。金沙江在我县境内的流程为250公里,流域面积43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3%;澜沧江在县内的流程为150公里,流域面积29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7%。全县共有中小河流333条,流长1029公里,分别注入金沙江、澜沧江,河流在沿两岸成放射状分布,由于沿江两岸山高坡陡,大多河流形成短小、湍急的格局,并且切割较深,使河道源流短,纵坡大,河床坡降不均,谷深岸陡,呈“v”型河谷,据统计,境内流域面积在15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7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条,其余河流流域面积均小于150平方公里。境内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具有汛期洪涝灾害频繁、突发性强,涨幅变化大、含沙量大,冲刷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十一五以来,遭受2006年特大雪灾,2007年涝灾灾害,造成夏季多雨,洪灾、涝灾、泥石流灾害频繁,旱洪交错。据统计,4年来全县农田受灾面积达21883公倾,其中:成灾面积15553公倾,绝收面积6330公倾,造成粮食减产1853万公斤;大小牲畜死亡30652头/只;农村人畜饮水设施毁坏125.35千米,造成2.98万人次及13790头/只大小牲畜饮用水困难,同时给全县交通、电力、林业、建筑、电信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549.5万元。第1页共3页二、“十一五”期间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主要成效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属于极高山地区,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山地灾害和水患灾害十分频繁,是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五年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建立了防灾和抗、救灾常设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调拨物资以抗御洪涝灾害,并实行以“预防为主,防抗并举”的方针,明显提高了对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同时,努力推进防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对洪涝的科学管理,编制完成了《**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十一五”以来共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85万元,补助水泥1582吨,新建霞若二中、奔子栏水边河防洪等防洪工程项目14件,新建防洪堤5289米,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投入力度,由国土部门投入奖金5800余万元,实施**县城直溪河防洪工程34.58公里。通过认真开展工作,五年来全县范围内未发生大的灾情,有效的减轻了受灾经济损失。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县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数量大、治理难度大。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地方财政困难,河流治理投入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防洪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全县重点河道堤防工程设防标准低,防洪能力差,河道险口险段多,难以抵挡较大洪水;永久性堤防建设少,大部份均属土堤,耐冲刷性能差,容易造成决堤。全县有防洪要求的河流长度为389.5公里,堤防总长仅有34公里,仅占河流长度的8.73%,也就是说有近92%的河道没有设防,防洪能力相当差。已经设防的标准也低,防洪标准小于5年一遇的有23公里,占堤防总长的34.3%,仅能防御一般洪水。就**“每年有小灾,三年一大灾,无灾不成年”的防洪形势,远远满足不了防洪需求。(2)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泄洪能力衰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卫星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08.1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第2页共3页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旱洪灾害呈逐年加剧的趋势,其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十五”以来,各级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的力度,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扼制,并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县水土流失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