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班子述职报告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作述职报告,请予评议。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本届政府产生于1999年元月,正值三峡库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结束,县城顺利东迁,全县工作重点由大搬迁转入大建设、大发展、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五年来,本届政府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XX县区的第一要务,在县委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下,依法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平台,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达21.53亿元,比1998年增长49.7%,年递增8.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5460元,比1998年增长47.6%,年均增长352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7%、9.4%和8.9%;农民人平纯收入可达1810元,比1998年的1497元净增313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85%以上。——农村经济稳步提升。2003年全县可实现农业增加值4.2亿元,比1998年增长31.6%。油料、茶叶、柑桔、牲猪出栏、家禽出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支配收入等8项农业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乡镇企业可实现总产值24亿元,比1998年的18亿元增加6亿元。五年累计解决贫困人口6.32万人,搬迁扶贫1321户,实施“五改三建”1709户,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八七”扶贫攻坚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可完成工业增加值5.1亿元,比1998年的2.3亿元增加2.8亿元;全县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27家,工业产销率由1998年的88%提升为现在的98%,亏第1页共7页损企业控制在15%以下,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居全市前列。工业经济通过引进联合和扶优壮强,聚集了大批知名品牌,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群,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财贸金融稳步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于2000年突破亿元大关,2003年在剔除税费改革前的不合理列收列支因素后,仍可达到1.13亿元,比1998年的9566万元增加1734万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5亿元,比1998年净增2.3亿元;市场物价稳步回升,全县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截止2003年8月,全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6亿元,贷款余额在实施不良资产拨离和结构调整核销后仍为7.4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加5.57亿元和0.63亿元。——旅游经济异军突起。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先后建成九畹溪、泗溪、凤凰山文物中心、仿古商贸街一期等旅游风景区(点),一城两溪、高峡平湖旅游格局已经形成,九畹溪等景区已成为省内外的知名景区,出现了节假日旅游火爆场面。五年累计接待各类游客人数442.9万人次,其中外宾27.3万人次。2003年可创旅游总收入4.5亿元,比1998年增长222倍,旅游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效益开始显现。——服务三峡工程成效显著。五年完成移民搬迁29707人,其中农村移民14478人。实现生产安置1.9万人。完成屈原、泄滩、郭家坝、水田坝、归州等5个乡镇集镇整体搬迁任务,137个单位、148家企业搬迁销号,完成了二线水位下移民清库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确保了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通航三大目标的实现。移民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的认可和肯定,同时极大地推进了秭归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口支援成效显著,累计争取支持资金20多亿元。——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实施了公路、电力、港口、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建设,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镇柏油路、出口快速路的目标,以风茅路、卜文路、秭兴路、归泄路、归水路为主体的沿江公路全线贯通,完成油路铺设245公里,秭归港、香溪港等5大港口建成投入使用,开创了秭归交通建设史上的新纪元。顺利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第2页共7页实现了同网同价。移动通讯、广播电视发展迅猛,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础设施的大改善,有效地消除了秭归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普九验收和2年一次的普九复查,中考综合评价ec值逐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