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所周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仍然是许多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们毫无写作情趣,对作文望而生畏,哪怕绞尽脑汁写出了文章也干燥无味,空洞无物。这令许多语文教师束手无策,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积累过少,观察力度不够,成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习作的绊脚石。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从下面几点着手。一、注重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习作中,积累是重要的基础。特别是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尤为关键。没有语言的积淀,则言不达意,甚至无法表达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从而造成习作的障碍;没有情感积累,就无法对大千世界或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事或物分辨出其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应指导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品读某些名言佳句,品味句子中的好的词语或标点符号。让学生在欣赏中积累丰富的语言,体验作者的表达情感,进而晓理、动情,潜移默化,最终形成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做到言为心声,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写出了排比句,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可抓住这段写法,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悟到语言表达之美和漓江水之美,并产生对祖国的壮美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而体会到语言和情感交融的写作境界。二、细心观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就是写作的素材或内容。捕抓文章素材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细心观察。那么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呢?所谓:“生活处处皆文章。”“作文源于生活。”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在习作方面着重也强调: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可见,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来源。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学生才有话可写,写出的内容才能真实化、具体化。这就像是石头、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缺乏这些东西,工程师就无法建造起高楼大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微细致地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一事一物,注意捕抓事物发生的瞬间。引导学生观察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态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进行观察,不能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二是要指导观察方法,明确观察方向,如人物应从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动物则应注意样子、体重、生活习性等方面,事情应关注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三是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及时记录下来,防止遗忘。做到这几点,学生的观察到位了,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知就更加深刻,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三、创设情境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使兴趣得到激发,思想得到启迪,思维得到启发,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渲染,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一个人情感被激活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动力,其最佳状态才能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情趣,从而产生习作的欲望和冲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接近或类似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情景,激活其习作情感,诱发其写作灵感,让学生愿写、乐写。如为了指导学生写敢于关于“环保”话题的文章,我首先向提问:“我们的校园环境怎样?”有的同学说:“很美,看了很舒服。”有的说:“校园环境很幽雅!我很想住在校园里。”也有的说:“还很干净,我喜欢到这里散步。”……学生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问题很乐意地回答。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问:“你觉得这样的好环境是怎样得来的?你身边还有哪些人很爱护环境?”……学生们开始搜索并争先恐后地说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接着我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生活或学校周边环境中,还出现哪些不保护环境的行为或现象?”这一提问触到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埋怨:“桥头到处是垃圾,没人清理,很臭,污染空气。”有的说:“附近的码头的环境更差,有许多脏物和腐烂的东西。我们路过时都要屏住呼吸。”也有的说:“我家旁边的那片树林现在成了荒地,每次刮风都黄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