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无以应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祇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之不能尽其材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骈死:②见:③等:④策: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答: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答:(四)﹝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