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措施为有效提升本市防范应对各类极端天气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切实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特制定本措施。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构建应对极端天气的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二、工作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范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首要原则,完善预案体系、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筑牢城市安全防线,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更有保障。坚持系统思维、防范在先。综合分析极端天气引发的直接影响、次生衍生影响和社会影响,统筹推进工程治理和应急管理措施。坚持防范为本,加强各类灾害风险识别研判,以确定的措施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坚持突出重点、强化基层。突出多发频发极端天气风险防范第2页共13页应对,重点完善极端降雨应对和城市防洪防涝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单位对局地突发极端天气的果敢决策、果断处置和自主响应能力,增强社会公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意识。坚持创新方式、提升能力。创新应急管理理念和方式,积极推动风险评查、模块化响应等新方法运用。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能感知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提升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三、工作目标逐步建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体系,极端天气风险识别、监测感知、精准预警、预案管理、指挥调度、社会响应、灾后恢复能力不断提升,城市重要建筑、设施和骨干网络节点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努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全力保障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系统提升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四、强化极端天气识别和预判。依据现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结合天气预报预警提前识别各类极端天气。当气象台发布冰雹、雷电、高温、大雾天气红色预警信号,暴雨、大风、寒潮天气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暴雪、持续低温、沙尘暴黄色及以上预警信号,以及发生龙卷风时,判定为发生极端天气。五、提高气象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能力。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龙卷风除外、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它极端天气提前6至第3页共13页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24小时预报预警。实行分落区精准预报,落区精准到流域、区、街道乡镇、、重要景区。强化短临预报,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并加密滚动预报。六、增强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加强与市、区宣传部门对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短信、手机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加密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信息,增强信息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安全提示信息的直达性、直观性、直白性,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听得懂、用得上”,确保把预警信息有效转化为应对行动。七、完善风险防范应对管理工具。编制气候适应性规划,系统分析北京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各层级规划体系的适应措施。推行风险地图管理,开展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风险点位分析识别,建立风险点清单,编制完善洪水、内涝、地质灾害、大风等风险分布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结合区域地形、环境要素和城市运行情况,编制重要目标防护图,根据实际需要适度提升防护标准。制定救援力量布防图,采取前置、预置和机动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救援力量部署。健全极端天气应对分析评估和复盘总结机制,不断改进完善应对工作。八、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开展极端天气灾害情景构建,确定防范应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市、区相关部门要完善防汛、雪天保障、沙尘暴应对等应急预案,制定大风、雷电、冰雹等应急预案。各区、街道乡镇、要结合本地区气象特点,针对易发多发极端天气,第4页共13页建立完善可操作的预案体系。加强风险点位和重要目标设施的预案管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