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育种与进化1.已知水稻的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是显性,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水稻育种过程如图所示。(1)若图示代表单倍体育种法培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F1通过②生成甲组植株幼苗,②表示____________,甲组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甲组植株经过③处理,获得乙组植株,③过程所用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对乙组植株进行筛选,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种子。(2)若图示代表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②表示________,确定甲组植株中表现为矮秆抗病的水稻是否为理想类型最合适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水稻属于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2条染色体,在利用水稻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时,应观察根尖________区的细胞;观察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中共有________条染色体。解析由题干知,水稻为纯合子,选择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亲本杂交,培养出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新品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通过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通过②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四种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从中筛选出矮秆抗病类型。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先通过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让其自交,从中筛选出矮秆抗病类型,矮秆抗病类型有两种基因型,通过连续自交,筛选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合子。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12=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复制,但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还是24条。答案(1)花药离体培养4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2)自交让其连续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3)分生242.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2)正常情况下,在F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过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4)某研究小组利用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表现型相交方式黄粒抗病紫粒抗病黄粒不抗病紫粒不抗病自交(后代)89830513846测交(后代)210207139131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数量偏离正常值的现象,这种偏离可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解析(1)经分析可知,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2)F2的黄粒抗病类型的基因型为D_R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是纯合子,基因型为DDRR,在黄粒抗病类型中所占的比例为1/9。(3)用X射线处理能诱发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且大多是有害变异,故要经过筛选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4)①理论上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约为9∶3∶3∶1,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约为1∶1∶1∶1,但实际是黄粒不抗病和紫粒不抗病个体都偏少,可能是不抗病类型部分死亡导致的。②为探究甲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可在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重复自交和测交实验,观察后代的类型和比例。答案(1)基因重组(2)1/9(3)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的)并且有利变异不多(4)①甲不抗病类型病虫害②F1重复自交及测交(或重复实验)影响因素(或病虫害)3.(·青岛检测)玉米是进行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其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2)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需在花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