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发展策略【摘要】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广播的当务之急是在维系现有听众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新终端受众,将传统广播的优势与新媒体平台有效地嫁接。笔者以中国之声和东广新闻台为例,围绕两家电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具体实践展开分析与阐述,探索广播媒体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补和优势联动,同时为广播主持人如何加强与受众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策略。【关键词】广播主持人新媒体广播媒体职业素养受众沟通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根据CNNIC在2013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为4.64亿,数据的背后是日益多元化的诉求和多样化的信息终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播如何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作为广播节目主体的主持人又该怎样应对?(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现状1、媒介发展趋势移动互联、媒介融合、大数据,是新媒体时代的三大高频词。平台开放化、用户主体化、容量海量化、终端伴随化、信息碎片化、媒介融合化,是传媒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本质,拓展出相对应的创新发展路径,将是广播业在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广播发展现状从媒介环境学来看,传播技术的演变孕育着新的传播文明。尽管新媒体时代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具有伴随性、移动性、地域性特征的广播媒体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陈力丹,2014)。战略上不允许外资进入,技术上覆盖面最广,伴随汽车产业成长而锁定移动人群,融合广播、微电台的兴起,广播联盟强强联合提升整体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广播受众被网络分流严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信息容量及丰富性有限,其尴尬的边缘化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二、互联网时代广播主持人的角色新定位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业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要生存发展需要新的思维。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的生存之道,建立在多渠道传播、多层次传播、深化自身媒介优势的基础上,而这都有赖于广播主持人自觉进行角色转变、主动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1、内容的把关人、渠道的把控者在Web1.0时代,受众已经饱尝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的无奈。在信息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比新闻传播更重要的是新闻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真相,比新闻技巧更重要的是专业精神。传统媒体的重生力量依然在于汇拢、便捷、沟通,在“议程设置”、“框架效应”以及“情绪启动”功能的优势明显,广播也应遵循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法则。在广播电台,多数节目主持人都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作为节目的核心灵魂人物,主持人还承担着内容传播的把关人的重任,要在复杂的舆论环境面前保持新闻理性。中国之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作为品牌节目,主持人每日从海量新闻中筛选重大事件评论,积极主动地设置舆论议程,表达观点指向,以传递信息的高品质保证节目的公信力。2、节目制作的参与者、策划者单纯的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远远不够,广播要守住听众市场还需要深化媒体品牌影响力。主播是节目的具体执行人,作为最后一道关卡的主持人不能只满足于在播音间当一个传声筒,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栏目的策划中去,主持人的策划能力包括新闻敏感性、对受众需求的把握、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格式化、类型化的新闻电台,上海东广新闻台通过“融合”、“品牌”两手抓,成功地延伸、扩展了自身影响力。第20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期间,东广新闻台的主持人自行策划、撰写了一组上海时尚产业的报道,线上报道都是根据其受众和定位进行策划的,聚焦20年来上海时尚产业的成长蜕变。信息无限而注意力有限,以品牌活动推动品牌建设,是广播等传统媒体赢得注意力竞争的重要手段。3、明星时代的节目品牌媒体的影响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拥有多少品牌资源,“主持人明星制”符合新媒体的个性化传播特点,广播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的构建有助于受众记忆、识别、区别其所在节目及播出平台并持续凝聚受众的注意力。从《星星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