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曹刿论战作家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它与《公羊传》和《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的用法。2.分析古汉语句子的省略现象,会正确的翻译。3.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听读要求:1.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2.注意了解本文叙事过程,弄清层次。掌握下列红色字词的读音:(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徧()(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13)夫()战(14)牺牲玉帛()guìjiànbǐf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fúbóFlashӰƬ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再而衰彼竭我盈望其旗靡指鲁国参与目光短浅即“以何”,凭什么同“遍”,遍及指猪、牛、羊等祭品虚夸,即以少报多为人所信服动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动词,击鼓驱车追赶第二次充满,指士气旺盛倒下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鲁庄公十年,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去见庄公。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并注意红色的字词: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拿来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