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经验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促进xx和谐发展xx是一个“七分山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丘XX县区,素有“湘南亚森”、“锦绣潇湘”的美誉,并称“有色金属之乡”,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自199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以构建新型工业化格局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近几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生态工业建设,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耗、少污染或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迈入了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三年,全县工业增幅均达15%以上,连续7年被评为“XX省乡镇企业十强县”。一是积极开发水能资源。xx境内有湘江、祁水、白水、清江等大小河流240余条,水能蕴藏量34万千瓦,可开发量30万千瓦。同时,大都流程长,落差大,极具开发潜力。围绕这一优势资源,我们按照“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水电产业,全县共启动水利水电开发项目16个,总投资20.8亿元。这些电站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增加发电量6亿千瓦时,增加发电收入1.2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二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对建材、冶炼、机电、轻化、烟花爆竹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政策引导。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对原有的5家水泥厂、12台3000kva以下冶炼电炉进行了扩能改造;投入资金3000万元,狠抓科力公司1500万台微型电机生产线项目的技改;投入资金7630万元,重点抓了上字玻璃公司玻璃器皿、氮肥厂扩能和东骏印染3000万米坯布印染等项目的技改扩建;投入资金8700万元,将烟花爆竹业原来的2000多第1页共5页个小作坊整合提升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172个中小型企业,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园区。按照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先后建起了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黎家坪工业开发区、羊角塘烟花爆竹业小区、观音滩至白水“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区、大村甸玻璃制品工业园、xx科技工业园等5个县级工业园区,实现了工业发展向园区聚集,较好地解决了工厂处处冒烟、污染分散难以集中治理的问题,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目前,工业园区已聚集全县90%以上的工业企业,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四是大力治理工业污染。1996—2000年,我们通过认真实施“一控双达标”工作,10家重点工业企(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业的主要污染物初步实现了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按照“关停一批、限期治理一批、改造提高一批、淘汰一批、转产一批”的思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推进污染源的治理。2002年,先后对湘祁水泥厂等10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同时,制定了水泥、冶炼行业治理方案,并明确所有水泥、冶炼企业必须在2—3年内完善治理措施,更新环保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二、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依托和整合农业生态资源优势,从大力发展“三品”农业入手,推进了农业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初步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7元,较上年增长16.8%。一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紧紧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调结构,建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全县目前逐步建立50万亩优质稻、30万头无公害瘦肉型生猪、10万亩模式化稻田养鱼、10万亩名特优水果、10万亩高产油茶、2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10万亩高产楠竹、2万亩烤烟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5家,其中天龙米业公司和金浩植物油公司、银利来粮油公司,分别被列为全国大米加工十强和省级龙头加工企业。二是大力推广适用先进技术。通过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