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人口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与策略研究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矛盾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农村留守人口总量庞大与农业规模化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首先要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土地相对集中,走规模化经营道路.而现实的土地和农村留守人口状况却与之矛盾.第一,受土地经营状况影响,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我国农村幅员面积广,地块零碎,由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农户操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渠道尚不畅通、制度尚不完善、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土地难以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第二,受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偏大.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历来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尽管去年首次少于城镇人口,但绝对数量仍达6565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8.7%[2].第三,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留守人口总量庞大.我国现存的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制度等人为设定的城乡壁垒,抑制了城镇人口的增加.尚不发达的小城镇、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减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速度.落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高昂的城市房价阻扰了农民变市民.大多数农业人口进城不能转成非农业户口,更不能在工资、招生、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政治权利、社会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公平的待遇,加上打工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土地当成养老防身的最后一道防线,并让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留守农村生活和务农,致使农村留守人口数量偏大.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主持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已经高达8700万,其中:留守老人近2000万,80.6%依靠农业劳动进行自养;留守妇女4700万,92.4%成为“男工女耕”模式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留守儿童2000万,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较多[3].农村留守人口结构失衡与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的矛盾农第1页共12页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依靠农民个人无力抵御,单靠政府的力量也难以解决,只有通过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抗御农业风险或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但农村留守人口的结构现状却与之矛盾.一是在年龄上呈老龄化趋势.据调查,农村留守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老人比例最高,他们既要下田农耕,又要亲自做家务,还要负责孙子、孙女的日常管教,身体上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精神上缺少应有的关心和关爱,生产上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凭借经验只能简单维持农业生产,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二是在性别上呈“女性化”趋势.许多妇女因城市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用工单位的性别偏好等因素的制约,而很少有机会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她们留守农村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同时也承担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劳动负担重,两地分居苦,基本无瑕顾及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操作方法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更难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在来源上呈单一性.几乎所有农村留守人口都来自农村,并从一出生就被打上农民的烙印.他们土生土长,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年龄、性别、证书、门槛要求,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拿到市场上去卖,都由自己说了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单一,农业发展尚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供给、销售、管理未成一条龙,加上国家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专业的服务,农业难以按照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标准进行专业化生产,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农业抗市场风险弱,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留守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现实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不仅遭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而且面临农村留守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瓶颈,与建设现代农业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