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摘要:中国传统一直存在他律性外向艺术观和自主性内向艺术观。自清末民初西方的艺术观传入中国后,他律性仍在延续,自主性割裂。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得益于艺术史学科的转向以及其他学科的启发,包括中国博物馆和考古文物等出土资料开放等因素。随着我国艺术史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中西方学术比较的持续发展,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探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对中西方艺术比较进行简析入手对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国艺术史学术比较中西方艺术在艺术史研究过程中,通过将中西方艺术方式和学术发展进行比较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研究方式。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中西方艺术比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艺术视角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系统不同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西方艺术比较进行了分析。中西方的绘画存在着不同的哲学基础,这使得双方所具有的观念也有不同的视角。除此之外,哲学基础不同主要还体现在了20世纪前期,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仍旧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使得如果我们从现代学术更侧重严格的学术要求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种传统的撰述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因此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具有的哲学基础必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早在我国的艺术史研究还处在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发展阶段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艺术史研究上已经形成了学科体系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现代科学的一系列系统概念逐步传入中国,其中较为著名的思想概念主要包括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方法、系统论系统思想等。而这些系统思想的传入更是引起了我国相关工作者探索“系统”理论的热潮。中国关于系统研究的诸多研究方向中有一个研究方向值得所有人关注,而这个研究方向的着眼点则在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探寻系统思想与系统概念。艺术视角始终贯穿在艺术行为之中,并由此而引发造型意识、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活动。艺术视角不同主要是指由于中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使得其对于艺术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类型。西方的艺术观将具体、偶然的现象凝固成永恒的形式,从而对上帝和天神进行想象性超越;中国则是把偶然的、具体现象之上的人的情性抽象化,从而使超越神灵之外境界的自我灵性充分表现至永恒,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中国传统的艺术观有他律性外向观和自主性内向观两种,强调艺术的外在目的性,将艺术视为认识历史的工具他律性视艺术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技艺或手段,是人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实用和历史的。汉末至魏晋,由于人的意识觉醒,出现了与他律性艺术不同的自主性艺术观,即审美艺术观。清末时期西方艺术观的引入,开始强调艺术自身的美学特质,即美感——艺术超越生活,艺术让人产生愉悦,表现人的情趣和人格,以及超越历史的永恒精神。艺术视角带来的不同还体现在中国在艺术史研究上始终处在一个零敲碎打的阶段,对研究方法的验证和探索始终没有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研究方法探索上虽然有所发展,但相对较为落后,而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上不断去伪存真,在反复的验证和探索过程中不断进步和优化,逐渐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因此这也导致了艺术史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尽管中国传统艺术观源远流长,但直到清末民初时期,作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艺术史研究”才被引入,也就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将艺术家依时代顺序排列论述的传记形式。中国艺术史研究在欧美属于中国学,也是中国史学的分支。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学者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西方的艺术史学者或以文化进化的逻辑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描述;或以西方风格学、心理学、历史语境等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或以西方新艺术史的方法,如符号学女权主义、结构方法、精神分析、视觉的观看等视角来分析中国艺术史。尽管其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结束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