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研究缘起中华文化历史久远,自然也衍生出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雅文学”一直是不少学者着力研究的对象,但不得不承认,在生活中普通人接触更多的则是更大众化、通俗化,以此来提供消遣的“俗文学”。可现如今却涌现出大批的快餐文学,大多数的作品结构雷同、情节单一,特别是人物塑造方面极其单薄,善人极善,恶人极恶,甚至有的小说恶人就是为了彰显恶而为恶,这类小说影响着现如今大量的青少年。因此,本文通过对金庸笔下的恶人形象的研究,深入探究恶人为恶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原因,以及其恶人形象的价值所在。完整的故事中有为善之人,必然也需要为恶之人,正因如此,金庸便塑造了大量为恶之人,令人耳熟能详的有《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岳不群,《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欧阳克的等等恶人形象,或恶贯满盈,或痴狂疯魔,或残忍决绝,却也有着未泯灭的人性,这便是本文想要研究的内容。研究现状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奉为新武侠小说的经典,金庸的小说曾一度引发众学者的研究热潮,其中最为繁多的便可以说是对金庸笔下人物形象的研究。其中不乏对大侠形象、女性形象、疯癫形象的全面研究,但对恶人形象还只限于单一人物的研究,目前对于恶人形象的研究只要包括以下几个角度:一、着重于情节的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故事情节,摘取原文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金庸小说研究学者倪匡,他撰写的《再看金庸小说》、《四看金庸小说》便是结合原文剖析人物,也有少数恶人形象的分析,加以原文倒是让人印象深刻。二、夹杂于众多人物中恶人形象分析:所分析的恶人形象不少,但因为所研究人物众多,以至于恶人形象多半是泛泛而谈。被喻为“金学家”的评论家陈墨所著《众生之相:金庸小说人物谈》中取“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一众人物进行谈论,有男有女,有善有恶。曹文正也曾著有《金庸小说人物谱》也对众多人物形象做了评说,但因人物众多,所以对其研究仅仅在于简述其人物事件和其性格的简略带过。三、论文中单独对某一恶人形象分析:赵瑞华《恶的背后——叶二娘的无奈》此论文以叶二娘为研究个例,“四大恶人”中的叶二娘,虽然被称为“无恶不作”,但是一生都在维护自己爱人的名声,日日挂念着自己的孩子。即使被世人所唾骂她也要守护爱的人,就连结局都是以身殉情。通过以上内容,发现并未有人对金庸笔下的“恶人”形象做系统的归纳分析,而其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未探究出来,所以本文在结合前人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之下,进一步的对小说中恶人形象及其内在所蕴含的人性进行研究,由此剖析金庸对于人性的解读以及他逐步对于人性善恶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其“恶人”形象在文学史以至于在社会上的价值。一、恶人的定义传统定义自古便有善与恶之分,人性自然也有善与恶两面。人性中的光明面即为善,黑暗面即为恶,“恶”的定义为不好的、坏的。从字面上来看“恶人”就是为恶的人,即为不好的人、做坏事的人。正如扬雄曾在《法言·修身》中曾言:“修其恶则为恶人。”培养恶的方面就会变成恶人。而在《汉语辞海》中对恶人准确的定义为:品质恶劣,心肠歹毒的人。也就是社会中所定义的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本文定义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恶人”多半被定义为反派,即为反面人物。具体表现在与主角产生摩擦,与主角处于对立面,损害主角的利益,甚至不惜以残害无辜人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他们认为“人之长,人欲生。”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便滋生出欲望,不再有纯粹的本心,自然便有了恶念。于是,本文对于“恶人”的定义为:非先天性,在成长坏境对其的改变和后天刺激的情况下,由滋生的欲望产生恶念的人。二、善恶观武侠小说也是传统小说的一种叙事类型,其中自然是好人与坏人分的极为透彻,即使是新派的武侠小说,但是本质上还是爱憎分明的武侠,善与恶依旧站在对立的两面,英雄就应该是好人,是正面人物,是侠与正义的化身,而恶徒就应该是坏人,是反面人物,是盗与邪恶的代表。这样善恶的极与极的呈现便彻底将人性的剥离开来。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笔下的善恶论呈现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