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和韩国都是亚洲中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通过阅读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观看韩国电影《许三观》,要研究电影对小说的使用和改编,总结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首先在文章中分析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艺术特点,这能够帮助本人更好的理解小说。然后根据小说找出电影中和小说不一样的地方,把电影中改动、删减的地方找出来分析。最后将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写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够更好的帮助本人看出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韩国电影《许三观》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总结出电影改编的优点和不足。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1.1.1研究背景本人于2015年1月寒假的时候,在韩国观看了由中国作家余华小说改编而成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今年,拜读余华的原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读完以后很感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汉语小说。读完原小说以后,我发现了很多小说跟电影的不同点。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小说是1995年出版,时代背景是1950–1960年代,时代背景重点是“文化大革命”。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阐释了“平等”,表达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诙谐与幽默。韩国电影《许三观》是2015年1月14日上映的。电影大背景是在忠清南道公州市,原小说题目是《许三观卖记》,但电影改名字为《许三观》。在原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里,卖血的行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电影里并没有突出出来。电影没有批判社会,只突出了许三观一家的亲情。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韩国电影《许三观》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由河正宇执导,并由河智苑主演的喜剧片。我要研究的是小说和电影两者的比较这个课题。作者余华通过这本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并且以许三观代表社会下层阶级,进行了社会批判,强调了父爱的伟大。但是在韩国拍摄的《许三观》这部电影当中,并没有体现出小说的社会背景,并且故事的发生地点也更换了。甚至故事的大背景文化大革命,也被完全删除掉了。只强调了许三观的儿子一乐和父亲许三观的关系。电影为了符合韩国人的口味,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我认为电影只强调了感动,失去了小说本来的意义,并没有象原小说那样精彩。所以本人想要研究小说与电影的比较,讨论韩国拍摄的电影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改掉,阐述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精彩之处。1.2研究现状及分析1.2.1研究现状我找到的研究《许三观卖血记》的17篇参考文献,其中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方面;第二,文化方面。一、思想方面学者王晓棠的文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中有这样的论述:“诸如《许三观卖血记》之类的作品,虽然作者看似只是在通过描绘底层小人的艰辛与苦难来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此类现象,但更多的是想挖掘造成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揭露相关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尤其是有关部门的重视。”学者权珉娥在文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韩国化”改编》中有这样的论述:“河正宇通过这部电影希望描写的是‘父亲的情感’,描述‘亲情的电影’,作品中呈现出苦中作乐的诗意。一乐为了亲骨肉的爸爸勉强地举行救爸爸的仪式,他不停地哭着叫爸爸,在原著并没有这样的行为,这是电影中表达父子感情的一个重要情节”。学者王晓棠的文章《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中有这样的论述:“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许三观、许玉兰的底层小人物的塑造是对中国大部分底层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引导并鼓励人们更多地关注我们身边的这一群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二、文化方面学者李红霞的文章《<许三观卖血记>:从文学到影视的叙事转换和空间想象》中有这样的论述:“无论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还是“文革”、知青下乡都直接影响着以许三观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们,他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他们悲惨的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历史。这是原著真正要传达的主旨,是在含泪的微笑中体悟到历史的沉重和民众的苦难。”学者任雪菲的文章《跨国改编电影与原文本的文化差异性——以中韩<许三观卖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