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本身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种提高与成长必须体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其中也包括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对自己未来事业的成功始终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现实,不懈努力,敢于赢得合理目标的实现,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主体品质。人们常说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导"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不能有机结合。所以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考,既不能使学生自主发展,也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下面。就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入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以后,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人,为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学生必须成为受教育的主体。人们可能会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当然是受教育的主体,其实不然,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有很多的老师认识到了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视了这一主体,这也是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只是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受教育者,对学生进行被动的理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乃于单纯的"满堂灌"的知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因素,也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久而久之,形成言行"两层皮"即理论上的爱国、守纪、和学生自身的行为脱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也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很好、学生情绪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等。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大多的活跃气氛只是体现在简单的问题和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一种本能的活泼好动上,根本不能够将学生潜能发掘出来。所以说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学生并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觉参与到教育与管理之中,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校原来的值周工作一直由教师完成、学生处于被动管理之中,口吐脏话,破坏公物和打闹现象时有发生,禁而不绝。九六年以后,学校实行学生值周,每班抽出一名学生参与到值周工作之中,直接管理课间纪律、班级卫生和检查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自觉记录和班级的值周评比挂钩,学生工作既体现了值周管理,又体现了相互监督,使课间打闹、骂人、吃零食,乱丢杂物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学生在执行检查时非常严肃认真,也勇于制止不良现象,评比的结果也令班主任老师比较满意。其次,学生是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只有把学生的潜能发挥现来,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人们熟知的现代教育家魏书生他在外出讲学期间可以不用其他教师代课,学生照样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业务,说明他将学生的主体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才能出现这样的效果。喜欢"满堂灌"的教师和对"假启发式"(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情有独钟的教师是不会培养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的,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二、以课堂为中心,以活动为辅助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主体,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三个转变:其一是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教学生获取知识的转变;其二是从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的转变;其三是从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的转变。然后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迫切的知识需求中去学习,迫切的感知心理中去参与的活动,从而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对数计算时我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6毫米,如果将这张纸折叠32次,你知道它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