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着急给你的孩子买玩具在每个孩子身边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玩具。对于玩具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只要孩子要就应该买,有的认为小孩玩玩具就是“不务正业”,往往忽略了玩具中的学问以及对孩子的一道。如,针对玩具组织一个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各自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园。第二天,老师特意留意了玩具类别:汽车、飞机之类的模型玩具;奥特曼、变形金刚之类的角色人偶玩具;会唱歌的塑料手机之类的电子玩具;还有一些塑料成形动物等等。从观察中发现,他们玩的都是价格不菲的成品玩具。这样的玩具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吗?关于玩具的误区为什么小朋友带来的玩具都是千篇一律的成品玩具?孩子不玩玩具是不是就是“务正业”了?只有走出误区才能科学的引导幼儿真正发挥玩具价值。关于幼儿玩具,成人一般存在以下误区:1.满足孩子就是好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这种特殊家庭结构决定了一个家庭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一切需要都要妈祖。成品玩具或造型漂亮,或色彩鲜艳;或会动会叫,或是模仿电视中卡通人物的造型。他们都很受小朋友的青睐,一般的家长都会花钱购买。2.贵就是好很多家长以为,价钱贵的玩具才是好玩具,一定能更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投资价格越高的玩具对比孩子将来的发展越好;许多家长在这一方面都暗地较劲,谁也不愿意被别人说“抠门儿”或买不起。因此,价格不菲的模型汽车、电子玩具、变形金刚等成了家长们青睐的对象,岂不知这样的玩具往往利用效率低,孩子热情一切就放置一边,是很大的经济浪费。3.买来的就是好不少家长以为花钱买来的才叫玩具,因而很少会为孩子收集类似小木棍、废纸盒、树叶等不用花钱的材料,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有些家长设置因为怕孩子弄脏衣裤,阻止孩子玩沙、水、石子等。所以现代的孩子和二三十年前的孩子相比,对父母制作的不倒翁、快板、沙包、毽子、木质手枪等玩具缺乏最真实的体验。4.玩玩具不务正业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回忆童年时玩各种玩具的快乐。或是感慨童年游戏的缺失,另一方面又严苛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迷失”在游戏中,不能迷恋各种玩具,不能不务正业。因此。有些家长从幼儿离家入园的第一天就为孩子立下满满的“学习任务”:学会多少字,学会算题识数。在满满的“课程表”里拒绝玩耍,游戏和玩具早早的与幼儿绝缘了。这样枯燥的幼儿生活提前结束了幼儿快乐无忧的学前时光,是对幼儿游戏权利的剥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为玩具正名以上综合起来的误区都很极端,或者否认玩具的价值,或者过分纵容都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对幼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必须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和玩具观,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为玩具正名,还玩具一个恰当的定位呢?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不同成人,他们更过关注眼前的玩具能不能玩起来,好不好玩,快不快乐,却不会像这个玩具值多少钱,应该怎么按照说明来玩。因而,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来看,玩具的价值取决于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那些能让孩子展开充分的想象,能按他们的意愿百般变化,能随意拆拆拼拼、摔摔打打的玩具以及那些简单自然、原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更宝贝、更具吸引力。关于玩具的教育建议走出对玩具的误区。结合对玩具的科学认识,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如何为孩子选择玩具,如何充分发挥玩具的最大教育价值呢?我们建议如下。1.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玩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身体发育程度和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对玩具的要求也不同,家长应依此选择玩具。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而且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喜欢用身体各部分去感知周围、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宜选择促进他们体能发展的玩具,并且选择的玩具要安全。比如,羊角球、手推车、小木桶、积木、娃娃等。4岁的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展,比较喜欢模仿周围成人的动作和生活,是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可为他们选择模仿生活的主题玩具,比如娃娃家、医院玩具。5—6岁的孩子,知识经验逐渐增多,自主性加强,可为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动脑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