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布点、采样及分析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方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长时间定期或连续监视测定,以获取反映环境质量代表值信息和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萃取: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待分离组分从一相转入另一相的过程。3.基体:环境样品中,除污染物外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称为基体。4.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在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5.环境标准物质:按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某些物理特性值或组分含量值,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可被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且在组成和性质上接近于环境样品的物质。6.消解:利用酸或碱、热来破坏水样中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以及热不稳定因素等,实现干扰分析物质的转化、排除干扰以利测定的过程。7.生化需氧量:指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生化过程中所需的溶解氧量。8.化学需氧量: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9.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10.优先监测:对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进行的监测。11.总残渣:水和废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12.总悬浮颗粒物(TSP):飘浮在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13.飘尘:飘浮在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15、有效数字:实际测定中能测量得到的数字。16、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17、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02的mg/L表示。18、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19、系统误差:指由于测定过程中某些经常性的固定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其特征是具有“单向性”。20、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某些有害颗粒物和废气进入大气层,给大气增添了许多种外来组分,这些物质称之为大气污染物。22、可吸入颗粒物:指透过人的咽喉到达肺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颗粒物。具有D50(质量中值直径)=10微米和上截止点30微米的粒径范围,常用PM10表示。24、降尘:粒径大于10y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26.—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27.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28.采样频率: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29.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30.等效连续声级:对于起伏或不连续的噪声,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称为等效连续声级Leq。31、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32、采样效率: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33、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34、物理型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35、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36、第一类污染物: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化合物。)37、第二类污染物: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38、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39、瞬时水样: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40、混合水样: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41、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综合水样。42、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