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趣味课堂,彰显学生风采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课堂应是学生彰显个性,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我们如何创建这样的课堂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语言学生感官学生思维课堂朗读一、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解决学习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力求做到让学生享受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一个小口的瓶子,里面装一点水,再用两个手指作乌鸦的嘴,让学生体会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之后再让他们放进一些小石子,理解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这种实验演示还让学生理解了“渐渐”、“一个一个”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这种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文字变为直观动作的教学,使课堂妙趣横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了教材内容。二、使用亲切幽默的课堂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经常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语言。如在指导“飞”字的书写时,我说;“这个笔画可调皮了。他先从左上格向右上格直直地跑去,刚跑到右上格,就突然拐了个大弯向右下直不直,弯不弯地跑了个大弧形……”运用这样的语言,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书写的质量。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全面展现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放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当我问到如果有一天这只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看到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绿毯似的草坪,有无边无际的蓝天,还有像棉花一样白的云......但是有一位男同学站起来却说:“老师,我想它还会看到池塘里的水很脏,好像是被污染了,城市里的风沙刮得它睁不开眼睛。”此时同学的的目光都投向他,我当时虽然没想到学生会说出这些话,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他观察仔细,并且让学生下课后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辩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品读中加深理解,升华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合作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