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形为载体落实三维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机整合;通过必要的过程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来体会和领悟方法,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当中再来突显个性。由此可见,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至关重要。在本学期的公开课教学中我选择《乘法的初步认识》作为授课内容,受益匪浅。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一种运算,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在贴板上用火柴棍摆图形,并收集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作品有:生1:生2:生3:生4:为了便于研究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3作品开始研究。师:生3摆的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能用算式表示吗?生1:摆的是三角形,每个三角形3根小棒。生2:用算式表示出来3+3+3+3+3+3+3+3+3+3=30。师:如果生3继续摆图形,摆了100个这样的图案,这个加法算式会怎样?生:会特别长,写不下。师:你愿意写吗?生1:不愿意,太长了。生2:太累了。师:像3+3+3+3+3+3+3+3+3+3=30这样的加法算式怎样变得更简便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提问:3+3+3+3+3+3+3+3+3+3=30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生:10个3相加。师:10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10=30。师:观察加法算式,想一想3表示什么?生1:3表示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生2:3表示加法算式中一样的数都是3。师:也就是相同加数是3。10呢?生:有10个3。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10。想一想3×10表示什么?学生顿时茫然。师:3×10=30是把加法算式改写后得到的,它表示什么呢?生:表示10个3相加。……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对乘法算式的意义表述不清,似乎心里清楚却说不清楚。案例反思:从三维目标来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到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并初步理解了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摆图形比赛”的形式,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在愉悦的心情中开展学习活动,似乎基本上实现了课改理念的三维目标,仔细分析思考却未必,而只是浮于表面。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实施,总感到教师是以先入为主的角色来进行设计提问的。虽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并且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到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但是对于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而是由教师主动提问同数连加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并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来思考理解乘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并由此引入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是被牵着学,缺乏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学生回答“3表示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另一个学生回答“3表示加法算式中一样的数都是3”。不难看出这样的回答代表了两个不同层面的学生。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处在所摆的图形中,另一部分学生思维已过渡到加法算式中,难怪在探究乘法算式意义的时候学生茫然。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图形,没有来得及想乘法算式与图形有什么联系,就让教师牵着直接从加法算式中理解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图形的观察和理解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如浮光掠影,这也许就是班级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摆图形”环节似乎只起到引出同数连加算式的作用,而再也没有别的用处。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将乘法算式3×10中的3从图形到加法算式分别思考表示?同样10在图形和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然后来共同结合图形和加法算式来讨论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数形结合能更好的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而并非在教师的牵引下来完成。从后继知识的影响来分析。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而在乘法意义的理解上必须借助“形”来有效理解知识,而千万不可蜻蜓点水。在二年级上册同时进行的《倍的认识》、《用乘法解决问题》就是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