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语文教师须知道七件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换言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我的思考,呈现出许多关键词。为免繁冗,姑且以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素养、研究课、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尽管有些地方可能语焉不详,但可以说都是自身“内省”的真诚展现。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对母语,要有一种敬畏与传承。语文教师要树立母语意识,语文学科教学要将教学目标指向母语学习。站在讲台上,语文教师就是语文。教语文的你应该是母语的化身。带着孩子们行走的语文教师们,必须肩扛这样的自诘: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学语文?为什么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还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母语,怎样在儿童心中引起共鸣?让文字告诉儿童,必须往哪里去,怎么去。比如,“我的母语,我的祖国”,这样的语言,爱国的情感自然浸润其中,你怎么能背叛你的祖国?总之,母语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语文教师的使命,必须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我曾经看到,一节低年级的课例上,发言的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老师总叫前面的几学生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小红花,但是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我在反思,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是否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是不是时常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呢?教师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为此,我们要肯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挺直腰杆,做儿童语言的医生,要把握好儿童教育的度,注意课堂上的“黄金分割”。“我是教语文的”,还是“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这个回答体现学生在你眼中的位置。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培养终生读书人。身为语文教师的你,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于是这乐趣、光彩与才干,便因为分享而具备了双重的快乐。在我看来,读书就相当于备课,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读书相当于精神美容,终日忙忙碌碌,闲暇时间很少就要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时间来读书。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教师一定要关注周围的世界。还要给儿童文学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当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贩卖者,而是具备了文学的柔软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学生一道从阅读的港口出发,书籍就成了师生集合心灵的船甲板。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手捧教科书的教师,要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或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为什么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有些课,那些须“精读”的文章,“读读,说说,议议”的环节一点不少,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水上浮萍、流于表面——可谓“一叶障目”。这是因为没有走进文本的内核。好的语文教学,要把着教材的“脉”,找到那些体现“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应普遍儿童心性的、具有民族语言味道的“题眼”,能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师生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真正走过之后,解读到的,定会留下最深的“印象”。究竟怎么解读教材(文本)?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把原文读通、读顺、读懂。第二,文本想说什么?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一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尽可能知道“大家”都在说什么,这有无穷的可能性。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教师应拥有个人解读的能力,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为什么你不到30岁就评为特级教师呢?”老师们问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揶揄的成分多于羡慕。我想,答案也许就在这里——如果说后来我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思想及风格,那是辛苦的“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