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乐趣和思考镇江市实验小学王燕彬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进行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这种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同课异构的“异”,除了指不同的教师,也指同一教师的不同教法。其实对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来说,“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对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尝试不同的思维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处理,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流程。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反复试教有所不同,试教是在一个思维角度,由浅入深的实践过程。而“同课异构”强调的是多维的角度,打破原有的定式。它能让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宽阔,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我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登月之旅》,就进行过同课异构的尝试,其过程充满乐趣,也引我深思。一、三个教学版本的由来如果说给三次《登月之旅》教学的版本加个标题,那么第一次是“保守版”,第二次是“网络版”,第三次是“创新版”。“保守版”的设计基本上基于教材,我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由赏月、探月、登月三个板块组成。导入是美丽的月景、优雅的古曲,定格在一幅清楚的满月图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发现月亮有明有暗,于是由这个问题引入这节课的主要板块:探月,月亮为什么看起来有明有暗?从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我引导学生从神话的猜想到用望远镜看月球,发现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和众多的环形山。接着研究环形山的形成,鼓励学生们先猜想,再寻找证据,通过一个小实验(用石子砸沙面),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进入登月的板块,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所下发的材料(月球的特点),大胆设计,分组完成一份登月方案,作为课的拓展延伸。1“网络版”的设计,是为了参加本市的网络课评比活动。一开始我对所谓的网络环境教学一无所知,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并在信息教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了《登月之旅》的网络课教学设计。由于是在机房上课,学生需要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主要在网上进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资源远远突破了教材,不仅有我提供的资源,还有互联网上学生任意需要搜寻的感兴趣的相关资源。由于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也有所调整。了解月球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登月方案成了教学重点。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完成登月方案更加快捷,完成这份方案并提交之后,通过机房里联网的电脑,在交流个人的方案时也凸显了其优越性,大大节约了时间。在前两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其实对于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深入的研究。而且通过备课,我也了解到环形山形成的原因,至今为止科学家们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教材上的“陨石撞击”说只是其中的一种。作为科学教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值得去挖一挖。通过这一个切入点,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诞生了第三个版本。这次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环形山的形成。抛出这个问题后,我首先问学生解决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提到了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做模拟实验和观测月球。那么,对于月球,实地考察是目前办不到的,所以用后三种方法研究。接着我出示月球表面的照片,提供了一些环形山的数据,让学生对环形山有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可以证明自己猜想的模拟实验。因为这节课四十分钟就研究一个问题,所以,学生讨论环形山形成原因,并完成实验设计的时间非常充裕,在学生的发言中、完成的实验设计中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二、三个版本的效果分析同样的教材出于不同的目的有了不同的教法,从课堂效果看各有千秋。“保守版”的教学,一节课整体性强,线索清晰,节奏紧凑。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