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题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行之有效。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读懂题、没有注意题中的重点词句而做错题,或因不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不会解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要多读题、读懂题,并要求他们读题时找出解这道题应注意的问题,允许他们在题中的重点词句下作记号。如:见到圆锥就要想“”;与计量单位有关的问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关系;而像“实际每天多修0.12千米”不要当成了“实际每天修0.12千米”……在审题时,就提醒自己应注意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即使是做计算题也要审好题,要观察好题中有哪些计算、能否简便、怎样简便、不能简便又应先算什么。如果不审题,做计算题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不能达到又快又准的目的。学生审完题后,有些题数量关系较复杂,如果不善于分析,解答起来依然有困难。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我常给学生介绍以下几种方法来找数量关系。一、直译法。如:有些学困生对“某数的比120的20%多24,求某数。”这样的逆向思考的问题感觉到困难,我就帮他们通过将某数设为x,将题目直译成一个等式,先找出谁多(x)谁少(120的20%),它们相差24即x-120×20%=24,这样,他们解答起来就容易得多。二、摘录法。有些题目将条件、问题摘录之后,数量关系就能较直观地呈现出来,也不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如果一个盐池一次放入58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读题后摘录如下:海水晒盐100克3克5800吨?吨通过摘录,不仅理清了题中的对应关系,也便于看清题中的单位不统一等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比例、出盐率、倍数等不同的方法来正确解题。再如:一个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圆锥的,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几分之几?这种题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解答起来容易出错。如果将条件、问题摘录出来,就容易找出数量关系。圆柱圆锥体积:1:1高:2:5底面积:():()从而,可以算出圆柱的底面积为:1÷2=,圆锥的底面积为:1×3÷5=。所以,÷=。三、图示法。在解答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等多种问题时,都可以通过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无从下手。如果要求他们先读懂题,再按题意画出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找数量关系就容易得多。甲48千米64千米乙?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一个全程,其中乙走64千米;而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三个全程,此时乙应走了三个64千米。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乙此时走的路程还是一个全程多48千米。从而可以求出全程为64×3-48=144千米。两次相遇点间的距离为144-48-64=32千米。四、演示法。有些实际问题,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与已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如果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不是靠题海战术,也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以一当十、创造性地学习、充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轻松有效地学好数学。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