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材P52例3和“做一做”,P53第2、4题。教学目标: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2、经历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教学重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道具:练习卡片每人一份。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导入新课:笔算:37÷5复习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2、明确目标:理解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3、预期效果:这节课老师不讲,大家自己探索,愿不愿意?二、民主导学:任务(一)、教学例3: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任务呈现:学生把下列各题做本上。(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呢?如果是18盆呢?···如果是24盆呢?如果是25盆呢?2、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生。3、展示交流:(1)、开火车,请学生说出算式。(2)、观察以上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生2:余数<除数(3)、为什么余数总比除数小?(4)、总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5)、思考: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几?(6)、巩固练习。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四、检测导结:1:目标检测: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2、结果反馈:(1)、指导学生同桌交换互阅。(2)、要求学生帮助同学把做错的题改正。最后,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检测结果和改错情况,特别要关注没有完成改错的同学。3、反思总结:[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2]发现了什么规律?[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赵丽红新教材将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的。教材主题图向学生展示的是学校操场上学生的活动场景,无论是学生活动的人数,还是学校内的布置规律,都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如何“摆花盆”引出主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例一是笔算除法的内容,例二则是有余数除法的新授,例三是通过比较观察得出:余数小于除数。基于学生学习情况和作业要求,本人将例一例二安排在一节课中,虽然内容有点多,学生的掌握情况还算满意。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小结。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一开始“摆花盆”的问题情境引入,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二、知识的呈现有秩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会了笔算除法后,再通过学习迁移的理论,学习有余数除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例一例二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余数除法的特点,从而理解有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名称。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观察、比较、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三、为学生提供安静的氛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数学学习是知识勾建的过程,教师讲的再多,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那只能是白搭。因此,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再在集体交流,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通过同桌合作,观察交流,学生自己验证了自己大胆的猜想,余数确实比除数小。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不可能余数比除数大,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理解性地说: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我又可以摆一组了,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9盆,20盆,余数会不会比除数大呢?如果除数是8,是9,迁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