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多做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诸方面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二、教学重点:(1)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三、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四、教学用具: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水、鸡蛋等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课题:在广阔的海洋里,每年都要沉没大小船只几千艘。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潜艇在巴伦支遇难,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艘潜艇质量约14000吨,如此重的潜艇,如何把它打捞上来呢?引出课题。2物体的浮沉条件:(1)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2)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直到物体漂浮在水面);(3)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物体浸没在水中)。物体的浮沉可以由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由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相比较的大小关系来加以判断.(1)橡皮泥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它沉入水底;(2)木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它上浮直到漂浮在水面。上浮:ρ物<ρ液悬浮:ρ物=ρ液沉底:ρ物>ρ液3课堂探究:你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吗?(动手做做看)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利用空心的办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4浮力的应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后,最终得出结论:要使物体上浮,可采用减小物体自身重力和增大物体所受浮力两种方法,而增大物体的浮力又可采用增大液体密度和增大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引出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讲述它们的工作原理。5巩固练习:6课堂小结:(1)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ρ物<ρ液F浮>G物最终漂浮(F浮=G物)悬浮:ρ物=ρ液F浮=G物沉底:ρ物>ρ液F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