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教学案例我讲课的题目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这篇文章出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课文选自澳大利亚华人作家王晓雨的《珍奇动物写真》,是一篇饶有兴味的说明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新课程的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面向自然、面向社会、亲身体验,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未来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学习的主人。二、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是说明文单元中的最后一篇,在“单元说明”中要求“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使你增长知识,还会引发你探索科学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兴趣”。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第一次阅读科技作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和说明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课还是一篇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稍作提示即可。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可爱的大熊猫的视图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又插入了针鼹的录象说明,并联系实际谈保护野生动物及环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挖掘、要探索的知识和奥秘,人人都应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三、学情分析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实践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实施课改实验以来,我彻底改变以往的传授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上经常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课下让他们上互联网、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达到知识的获得,得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设计此课时我就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明确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互动式阅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不再是单一的阅读课本,也不是单纯的教师质疑,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互相质疑,互相解答来达到阅读的目的。让他们自己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采用竞技的方式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把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引导学生自己会概括本课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练习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互动式阅读,由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与现实生活联系,主动探求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增强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说明事物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求科学知识。六、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生:喜欢。师: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它的可爱模样呢?生:想。师:现在请大家欣赏大熊猫的录像,同时大家想一想这些画面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可是它们目前的数量却十分稀少,成为世界保护的珍稀动物。师: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