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陆定一陆定一海口市海瑞学校郑美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时代背景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全国解放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读准字音:骨碌(gūlu)酣(hān)然入梦蜷(quán)曲呜咽(wūyè)澎湃(péngpài)缀(zhuì)着苛(kē)捐杂税篱笆(líba)盛(chéng)饭打颤(zhàn)矗(chù)立咀嚼(jújué)整体感知速读全文,找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理清课文的叙事脉络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大半天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4)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瑶民家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山脚下红军战士准备爬山半山腰红军战士夜行军山路上红军战士半夜露宿雷公岩红军战士、医务人员翻越雷公岩山顶红军战士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阅读理解1.试用一句话概括第13至22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写夜行军的壮丽景象。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3.“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指“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阅读理解4.第13段写景的观察点是山脚,第19段写景的观察点是山腰,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曲折迂回,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陡峭险峻。观察角度:先仰视后俯视。5.赏析划线的句子“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和高峻,并写出火把之多,队伍之众。6.“一步一步”包含了什么意思?答: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行路十分艰难的意思。阅读理解7.第13、19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9.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答: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阅读理解10.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